“公共品由**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安排”,是经济学的学理性结论。但在现实中,还存在一种同时具备公共品与私人物品性质的“准公共品”。沪川牧场作为私人企业,不仅向市场提供有形的竞争性产品,而且其生态循环利用的结果,向社会公众提供了生态*理的公益性“准公共品”。
刘义正的绵阳市沪川牧场,创建于2008年12月,单养猪,单做饲料,或者单*沼气发电,单种芦笋,都很难**。但当他通过生态循环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使这4个项目逐步形成一个生态循环产业链条时,他**了。
一、抓住商机创业,延伸产业链获利
新企业、新项目创建的起始点是商机,也就是有真正需求的商业机会,而非资金、战略、关系网、工作团队或商业计划。2008年汶川震灾发生之后,捐*、捐物、捐饮料、捐粮食的不计其数,但难以保鲜的猪肉无人捐献。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的全国援建队伍客观上加大了猪肉需求,而在大小余震中惊恐的受援农民无心养猪、无处养猪,因此猪肉成为短缺商品。由全国调往灾区生猪、冻猪肉提高了猪肉在灾区的储运成本。刘义正发现了投资绵阳养猪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商业机会,便在绵阳涪城区远郊的关帝镇大树村修建临时猪圈,搭建经营团队,创建了沪川牧场。
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市场张力牵引着沪川牧场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让沪川牧场稳稳地占据并一步步扩大着自己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季节性地扮演着“卖方市场”主体的区域性垄断竞争的角色。这一小小的优势又让沪川牧场吸引了北川富民村镇银行与之建立了信贷合作关系。
有了资金、商机、团队,沪川牧场成功创立并成长起来了。2009年和2010年出栏生猪分别为5000头和12000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和1700万元。市场价格对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公平的,刘义正把企业实现**的努力方向定在降低成本。除了无法变动的场地租金和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外,饲料、人工工资、幼猪仔是沪川牧场的三大主要成本。他们*先饲养了各种类型的种猪,继而在养猪场办起了饲料厂,将饲料灌装直接输送到养猪场的每一个猪舍。饲料灌装直接输送这一节约饲料运输和人工成本的举措,还减少了运输的扬尘污染和能源消耗,算是**了一个很小的生态“准公共品”。有了相对于竞争对手较低的成本,在市场波动中沪川牧场就有了较强的生存能力,刘义正掘得了“**桶金”。
随着企业的发展,刘义正遇到了一个小难题:每年几万头生猪的排泄物怎么处理?量小的时候可以送给附近农户。起初,村民得了实惠很高兴。养猪的规模扩大了,附近村民用不了那么多,就成负担了,弄不好就成为垃圾和环境污染的源头。雇请车辆运送给较远的村民,每车需要80元运费,多了还无处可送。这笔费用让沪川牧场刚刚建立起来的生产成本优势维持不住了。
二、利用猪粪沼气发电
刘义正把自己的困境与***在《资本论》中专门论及“伦敦450万人的粪便,没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只好花很多*来污染泰晤士河”问题进行类比,他请顾问团队参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分析框架,构架出一个生态循环利用框架。
他将养猪和饲料放进这个框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沼气+养猪+饲料,可以构成生态循环的**模式。通过可行性研究、分析、逐级上报,沪川牧场获得了四川省发改委审批立项的“CSTR厌氧反应装置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出资40%、地方配套5%、自筹55%,建设大型沼气池,利用养猪粪便,进行沼气供热、发电。2012年10月,四川省当时最大容积的1万立方米软体沼气发酵池,日处理养猪粪便和废水250立方米,通过1500立方米CSRT厌氧发酵装置,大型湿气式储气柜,一个300千瓦的静音型智能热电联产沼气发电机组开工建设。2013年3月正式建成投产,到2013年11月笔者前往调研的时候,已经成功运行了8个月,产沼气3000立方米,每天处理养猪粪便和废水250吨。因此为社会整体福利提供了第二个服务,即化粪。发电解决了沪川牧场自身90%的用电,包括办公生活用电、饲料制造动力用电、猪舍照明及饲料泵送用电,节约电费30万元。同时也为社会**了第三个公益性服务——节电。而沼气能源膨发饲料能取代煤炭能源,由此**了第四个社会整体福利提升的服务——低碳化。此举每年能为企业节约煤炭采购、锅炉及其人员工资40万元。按此计算,沼气发电及其附加价值每年直接节约105万元,而随着养猪规模扩大到一定规模,其边际收益也会随之扩大。此举同时还实现了污水、臭气的污染*理,减低了牧场疫情风险,可谓一举数得。目前,沪川牧场已获得环境保护资金示范项目、绵阳市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养殖技术合作伙伴暨大学生教学实习基地、研究生科研实验基地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