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公司原材料管理流程设计,中小企业其兴也勃,其衰也忽,多是由于公司在高速发展之际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才是中小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石,内部控制是培育和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摇篮”。
T公司成立于1999年3月,是一家集果品种植、收购、贮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食品加工企业,存货在T公司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近年来,作为公司主要原料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对于原材料的合理控制,成为T公司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内部控制视角下的T公司原材料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提供合理**的过程,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活动五个要素构成。它对企业防范风险、规范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下面,从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视角对T公司原材料管理进行逐一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欠佳
管理层对原材料管理存在误区。多年来,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T公司上至主管**,下到普通员工,在原材料库存管理上一直认为,为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避免因材料缺货而延误生产,必须实行“实物供应,无限供给”的供应模式,过多强调材料的高**率,忽视对库存资金指标的考核,导致仓库大量储备材料,造成材料库存严重积压,库存成本大幅上涨。
缺少预算管理制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T公司的原材料管理过程中,虽然企业建立了存货采购的审批制度,但对于采购的批量、购货时间点、库存临界值等因素却未加考虑,长期以来,为了**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一般遵循“预算从宽,支出从严”的原则。存货预算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采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库存占用资金多,库存管理成本高,库存风险大,从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利润。
2.内部控制活动存在风险
原材料采购环节。原材料采购是原材料管理控制活动的开始,T公司的原材料采购策略是“多而全”,要求材料数量要多,但根据企业原材料的特点,果品的保鲜期有限,不按需订购必然造成损耗增加。例如,公司在2008年未建立贮藏保鲜库之前,就存在由于水果大量采购,无法保鲜贮藏导致霉烂变质的事件,给公司造成了严重损失。
原材料验收环节。食品行业原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食品的安全、口感及色泽等,所以对所购的原材料质量要求**,需要借助精密的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进行检测。目前T公司虽然制定了存货验收的相关政策,有专门的化验室,但仪器设备陈旧,化验人员素质不高,很难**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保管环节。原材料保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料的过期变质,由于原材料种类繁多,数量大,而且仓库人员对于材料的采购日期和保质期限未进行详细记录,对于材料的使用情况缺乏日常的跟踪记录,导致一些原料未被及时领用而超过保质期,形成库存损失。
原材料发出环节。公司未制定明确的领料管理制度,各部门填制的领料单没有专人审批,领用数量随意性较大,仓库发货也未遵循严格的签字确认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将责任落实到人,存在一定的风险。
3.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不仅是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一项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过程的组成部分。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改善企业的经营,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
目前,公司的局域网建设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连接,仓储系统与生产系统、销售系统没有实现有效对接,不利于部门之间工作的协同,也增加了沟通成本和不必要的工作摩擦。
4.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对相关风险的有效评估
内部控制制度依赖于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才能得以有效执行。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就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目前,T公司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公司经营业务活动的监督检查,对于原材料业务的各个控制点如采购价格、验收标准、领用限额等方面也未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权责明确,造成公司资源的无效占用和生产成本的提高。
T公司原材料内部控制的完善
1.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原材料是企业从事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环节的控制,有助于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和效果。由此,T公司原材料内部控制应满足以下目标:
(1)合理安排原材料业务,满足生产需要,有效改善和提高其使用效果和效率;
(2)防范原材料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3)**原材料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