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面对衰退的思考

2014-12-04来源 : 互联网

企业管理面对衰退的思考,面对衰退,企业管理者应如何思考和应对?总结众多成功者的实践经验,或体现了匹配原则,或凸显了创新求变。具体说来,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啥“病”吃啥“药”

对于“病因”而言,有的绩效问题是由外部原因所导致的,比如,政策限制、经济变迁、技术进步、社会变革。而有的衰退则来自管理,比如管理层决策失误、业务层机制僵化、职能层能力欠缺。对于“病况”,不同企业绩效衰退的程度会有差异,有的可称为温和性衰退,虽然亏损但尚无关性命,而有的则是严重衰退,资金链绷紧,人心不稳等。

如果是外部原因,企业就要顺应变化、调整适应,或储备“过冬”,或寻求转型升级。如果是内部原因,则需纠错*弊,在认清错误的基础上正确地做事。如果是衰退伊始,而管理者敏锐洞察了先机,不妨从容应对,防患于未然,使企业运营平稳、士气无损。如果是衰退严重,则既要想尽力迈过眼前的坎,又要着眼长远创新求变。

许多企业并非对于绩效衰退后知后觉,而是在事业追求中以风险型的进取为始,以过程中的风险承受和坚守为用,却等到了严重衰退后才意识到必须要做改变。此时,“服用”常规性的“药物”就不管用了,需要做有难度、有挑战性的*疗,需要局部甚至全局的有效配合。

“药”与“病”匹配的思考模式很直观,管理者常以此作为分析问题、思考对策的起点,但时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标不*本的风险存在。因为,它*先是没有关注到,在以上思考中,判断“病”及取舍“药”的决策主体应该是谁。在严重衰退情境下,如果决策者仍是造成业绩衰退现状的主要管理者,也许他就不具备充分洞察力和正确的思考角度,不能做到“跳出画外来看画”,认清企业甚至自己的“病因”。

二、啥“病”就啥“医”

企业衰退固然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但是企业管理者敏感性不够或反应不及时或能力不够,实际上也会加剧企业的衰退。也就是说,管理者的习惯思维和“老眼光”会影响到他们对环境变化的关注,从而削弱了企业的适应能力,*终导致了绩效的衰退。而管理者由于个人经历、背景等原因,对某些类型或特征的问题敏感,对另一些类型的问题麻木,甚至有可能由于考虑到自身利益如“怕疼怕打针”,不能积极正确地锁定“病因”,就有可能使用“药”与企业的“病”不**对症。

此时,所需考虑的就应是根据衰退的原因,选择具有解决特定问题能力与经验的管理者主持用“药”,这样会更有利于扭转被动、打开局面、改善绩效,从而实现早日“康复”。

“病”与“医”匹配也很重要,但实践中,企业的毛病常有,而“扁鹊”不常有。绩效衰退的症候,有时候不是只要“挂了某一科的**号”,就可顺理成章地解决的,往往需要管理者组合用“药”,需要一个“*疗”的过程。

三、“康复”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绩效衰退是企业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因此对策也具有系列化、组合化的特点,往往不是一个动作、一个措施就可以毕其功的。

面对温和性绩效衰退,决策者往往会营造一种策略性的情境。因为需要进一步观察与剖析问题,使矛盾在运动中充分展开,以便统一认识、扫除犹疑。此时的对策是保持关注,但不轻易否定既定经营方略和当前执行者。如企业绩效好转则皆大欢喜,如绩效进一步恶化,再行介入应对。

面对严重衰退,也不一定马上做出重大变革。好比患者动大手术前,要检查各项生理指标,看生命体征是否达到手术要求。如果指标不达标或有引起并发症的高风险,则需先做调养或*标性的辅助手术,再做*本且高消耗的大手术。许多管理者解决企业问题时,也有类似考虑。*先要看企业当前是否有充足的资源能力来支撑大的变革调整。如果资源能力充沛,管理者有了重新定位的思想认识,那就没有理由拖延。但是,很多时候企业管理者面对绩效衰退,其长期性的对策尚不明确,且解决问题的合适人选、变革的**氛围也在酝酿之中,此时企业往往会先做一些“向内看”的易掌控、易实施的*标性活动,比如削减成本、降低预算、暂停招聘或者裁员。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