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向唐代学习人才管理,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历时近三**,唐前期由于统*集团十分重视人才战略,连续出现“贞观之*”和“开元之*”两大发展的高峰期,唐代关于人才管理的经验历经千年依然闪光。
一、选拔人才的智慧
1.从思想上重视人才的选拔
唐代统*者把人才选拔当做*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抓。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对左右仆射(仆射的职务相当于宰相)房玄龄、杜如晦说:“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太宗认为,宰相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协助皇帝选拔人才,而不应过多陷于具体事务。于是,唐太宗下诏命令尚书省(唐代**三省之一,为*高行政*脑机关),琐碎小事都交付左右丞处理,重大疑难事物才禀报仆射,把房、杜二人从繁忙的事物里解脱出来,**考虑如何帮助国家选拔人才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一批人才为其服务,企业**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加强对人才管理工作的**,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资源保障。
2.把道德标准作为人才的重要标杆
道德品质的好坏是唐代君主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比见吏部择人,惟取其言词刀笔,不悉其景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如何可获善人?”杜如晦回答:“两汉取人,皆行著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唐太宗发现了吏部选人只重文笔口才,而忽视德行的弊端,于是采纳了杜如晦的建议,依照汉代选拔官吏的办法,希望得到德才兼备的人才。贞观六年,唐太宗与名臣魏征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太宗说:“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竟进。”魏征对曰:“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可见,他们意识到即使能力再强的人,如果品行不好,那造成的祸害可能远远超过他的成绩,所以“德”成为超过“才”的*要人才选拔标准。
企业在选拔招聘人员时,不能只看学历、毕业的院校、曾经取得的业绩,而要重视对道德品质的考察。对新录用的员工,要想方设法从多渠道了解其品行情况。对于老员工,不论其在何种重要岗位,只要发现道德品行有问题,要痛下决心,即使有断臂之痛,也不能姑息养奸。
3.人才宁缺勿滥
据《资*通鉴》记载,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唐太宗在和房玄龄的谈话中指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太宗认为,大*天下的关键在于周密地处理政务,任命官员要根据才能情况,现官要进行淘汰。他提出“任官惟贤才”,“谋夫孔多,是用不就”,“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些主张都是人才管理的经典性原则;太宗认为,任官不得人,再多也没有用,“比之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所以他命令房玄龄要大力精减官员。房玄龄受命后,对**机构进行了裁减合并。改革后的唐**机构文武官员总数为六百四十三人,裁去了十分之九。唐太宗很满意,认为“吾以此待天下材,足矣”。
房玄龄深得用人之道,因此用人宁缺毋滥。有一时期,国家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缺少合适的人选,房玄龄“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因为他深知此岗位的重要性,宁肯暂时空缺也不能交给“聚财之臣”掌握。这种“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
很多企业岗位一旦出现空缺,就亟不可待地找人补上,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生怕对工作造成影响,岂不知,这种用人方式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不如把岗位暂时空下来,等待*适合的人才。
4.是英雄不问出处
不论出身、门第,不拘一格选人才是唐初成功的选人之道。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原来杜如晦为李世民的兵曹参军(训练士兵的军事参谋),后来要被调走,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听后十分震动,感激地对房玄龄说:“尔不言,几失此人矣!”立即把杜如晦调到身边作为心腹人员,以至后来杜如晦成为一代名相。
很多企业虽然常把“英雄不问出处”挂在嘴边,但“出身论”、“血统论”却深深根植于心中,用人讲究“名门”、“名校”,而真正对能力的考核却被淡化了,殊不知,这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只有真正放下身价,摆脱偏见,企业才能够选择到平凡而有能力的人才。
5.重视基层工作经历
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提出了“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该原则是说,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台省官的资格,唐代中后期对该项制度不断加以具体化和完善。重视官员基层实践经验的选官制度,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为造就“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企业选人,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选聘要格外重视其基层工作经历,只有经过基层和多岗位的历练,才能将个人经验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到更高的层面,才能更好地在宏观层面把握企业的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