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要善于运用巧实力,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写了一本名为《软实力》(soft power)的著作,其副标题是“世界政坛的制胜之道”。作者认为,所谓“实力”是指能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以达到你所要求的结果。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军事上的实力是“硬实力”。现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关系更要重视通过吸引力与影响力的“软实力”与别国相处,进行技术交流、经济援助、文化互动等手段来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
“软实力”的提出显然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与要求,所以很快就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热议,并见诸行动。这是对认识和应用实力的一大发展。
2006年,这位教授在其另一篇文章中又提出了“巧实力”(**art power)这一名词。这是指在**关系中把“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以实现战略上取胜的能力。
上述的“硬实力”是指有形的、物质**方面的实力,而“软实力”则是指提高国家在**关系中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的各种方式,这是无形的、非物质的。
“硬实力”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上就很难有其地位与话语权,就谈不上在**关系中的影响力。
“软实力”是推动“硬实力”得以持续发展和增强的原动力。有了强大的“软实力”,有了全民的教育文化素质、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意志等等,就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使“硬实力”得到不断提高。
“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没有启用时,它们处于静止状态(例如存放于银行中的资金),只有当把它们启动后,才能体现出其力量。这就是“巧实力”的作用。它使两者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合、针对合适的任务和项目去确定在什么情况下该动用“硬实力”,什么情况下动用“软实力”,这样才能取得战略上的胜算。
这三种实力的巧妙运用,*终将体现为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
约瑟夫·奈提出的这三种实力,都是指**关系方面的,属于***层面的实力较量。我们可以将他的这一思路,应用到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去,看看这对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启发。
企业的“硬实力”是企业的物质力量,主要包括它们拥有的资金、设备和各种技术设施等。这是企业开展一切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并要通过经营活动使这些“硬实力”不断扩大,不断增值,否则如不能**更多**,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了。
企业的“软实力”内容广泛,而且见仁见智,没有**的界定范围。不同企业根据自己特点各有侧重。但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如经营的谋略、创新的能力、**的才干与**艺术、员工的士气、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抗风险的能力,以及用人之道、基础管理水平等等。实际上企业“软实力”可以说是企业的“内功”。
有了这些“硬实力”与“软实力”,并不能**企业在竞争中就一定能取胜,关键还在于“巧实力”如何去应用它们,使这些实力从静态变为动态,才能使它们发挥出*有力的作用。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两个实力相当的企业,在同样条件下进行投资,一个盈利了,另一个却赔本了。这不在于软硬实力的差别,而是一个把“巧实力”用到了点子上,另一个则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企业要去兼并另一个企业,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要依靠企业的“硬实力”。在兼并之后如何运作,形成“1+1>2”的整体,这就取决于文化融合等“软实力”的作用了。
现在市场千变万化,稍有不慎企业就会误入歧途,遭遇失败,甚至破产。所以,这里更关键的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看到并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商机,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及时地、灵活地投放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人的远见卓识,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而这些都属于“巧实力”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