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执行力是这样炼成的,案例一 制度屡禁不止。**,董事长陪同重要客人参观企业,结果有人竟在化工厂区抽烟,工作现场也有几个人没穿工作服,董事长大为光*,事后责问权责部门,对方回答:不准抽烟的制度一年前就有,而且三个月前还专门下发了一个强调通知,但有些人就是不自觉。
案例二 有安排,无结果。新任总经理要求营销、生产和行政经理,各下属二级部门从下周开始拟定周工作计划。一个月后,总经理突然想起安排过的这项工作,就叫来了三个经理询问计划上交情况。营销经理回答:由于月底回款任务紧张,就把这事撂下了;生产经理汇报:散会后就回去安排了,总经理要求将具体计划呈报上来,生产经理从四个车间一份都没收到,他进一步追问,车间也说安排班组了;行政部门情况稍好,但下属三个部门只有两个部门上交了,而且其中一个部门的计划打回去后至今没有回音。
案例三 扯皮不止,均无责任。营销部门反馈,由于一项工程没有及时供货导致公司*大的客户流失。总经理立刻召开专题会议,营销部门反映:一月前在接到订单的当天就将这信息通报了生产部;生产部回答:由于其中有些重要零件是非常用件,需要外购,这信息已经转达了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抱怨:我们采购计划也批了,但供方要求必须用现金,当时给财务部门打过电话,财务说资金紧张就没有划出;财务部门回答:并没有哪一个部门告诉我们这笔资金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否则,**可以先付这笔资金,基建款缓付,哪怕动用备用金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常常见到企业改制或新聘任的职业经理进入企业后,管理人员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威信,忙着烧起三把*,其一是针对组织执行力不到位,以偏概全地认为制度本身有问题,开始着手修订和颁布一些制度,结果制度满天飞,仍然落实不到位。显然,这种做法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执行力。
有效的执行力,可以决定企业成功的80%,它甚至可以及时弥补和纠偏企业的战略。而企业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也只有从管理系统上入手,其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就笔者实践经验看,企业执行力的打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形势”管理氛围的营造、组织的准备和文件的可操作性修订。
一、如何营造令行禁止的管理氛围?
孙子曰:“善战者,求之于势”。试想,如果让一个不太讲究卫生的人走进五**酒店崭新的地毯上,他会不会随地吐痰?相反,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人,走进遍布垃圾的环境中,他还会一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吗?营造“环境” 或“形势”管理的氛围至关重要,在这种环境中,员工会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一种习惯,后来者也很快被同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执行力的落实,关键是观念的改变。从观念上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先需要改变他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图式”,也就是某种惯性思维。为此,强化观念转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赢得员工认可
对公众效应而言,一个人一旦被认可了,其行为不好也好;一旦不被认可,好也不好,这就是影响力的“晕轮效应”。而赢得员工的认可,是推动严格管理的基础。
组织执行力系统的重塑,选择合适的契机非常关键,可以考虑在引入新进高管时着手。而对一个新任主管而言,*先要了解员工的现状和心态,分析不能有效执行的深层原因究竟在哪里,然后设法让员工理解并认可你。为此,先期可以实施部分员工关注的民心工程,赢得员工认可后,就能*大限度地避免中间层种种原因传递的负面信息,为下一步实施系列的措施奠定基础。
2.导入制度拟定阶段
*先草拟一个*基本的、容易执行的意见征求稿,比如佩戴工作证、开会不迟到等一些常规性内容;正如海尔当初公布的不准随地大小便,这制度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从*简单的事情入手改变企业固有的习惯,养成一种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
然后,将草拟稿下发至各部门,充分征求各部门员工意见,研讨过程的本身也是制度的宣贯过程,员工自己参与制定的制度,在执行时也会避免自身“抗体”的反应。
3.导入制度学习阶段
制度修订完签发时,要同时告知:
**,该制度培训、考试和执行的具体时间。考试面尽量要广,参加考试人员可随机从各部门中抽取,以促使所有员工养成认真学习企业制度的习惯;
第二,根据成绩名次,对优劣者实施必要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第三,根据各部门人均成绩对相应部门主管实施奖惩,制度的执行与否关键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