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播种与传承,在一个总裁班的课堂上,当被要求说出*关注的三个问题时,一位企业家一字一顿、表情凝重地说:“接班人!接班人!接班人!”这位企业家头拱地把企业做得风生水起,今年已经60岁了,还在日复一日地做着日常决策。儿子留学也回来了,但不如他的意;职业经理人团队中也没有可以接上手的人。这位企业家处事冷静从容、判断准确到位,在哪里都是个**人物,可就是在企业传承上,颇感捉襟见肘。他老是抱怨执行力贫弱,其实,企业传承,无论是传给家人,还是传给团队,都不是考校执行力的地方。
佛家有个“名言种子”和“业种子”的说法,前者略近于现代语言哲学中的“语词”,后者则近于呈心理状态的“意言”。一个人是否可以成就某件事,关键看种了一棵什么样的“种子”,如何熏习这颗种子,让它成长壮大。中兴通讯**侯为贵培养儿子侯正光的做法,可以作为企业传承的典型案例来分析与借鉴。我手头有一份侯正光写的千字文章《父亲是我的天使投资人》,许多传承的奥秘,都在其中显露出来。
珍爱幻想
侯正光说:“我的家庭成员中——父亲、母亲全在通信系统工作,哥哥大学时的专业,也是通信工程。可能因此,我天生对通信业就**。所以,从上学到工作,****与通信业无关。”
侯正光这段话隐含地说出了现在民营企业和富二代所面临的境况。我在北大给富二代上过课,他们在不是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多数留过洋,他们的心思每时每刻都是鲜活的。他们富有“好奇心”和“幻想”,追求真心的“快乐”,还有一个特点是随时泛起“疑情”。如果到处都是程序化的东西,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幻想”,那种想入非非的状态,是一个人本性中*可宝贵的东西。它是一切慈悲和智慧生长的园地。
中国***常常生活在什么氛围中呢?从幼儿园老师到大学老师,还有爸爸、妈妈都常常会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常常听到“应该”,这个应该是什么意思?就是否定孩子的幻想,否定想入非非。而侯为贵没有否定侯正光的幻想。侯为贵的语言不是“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而是“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我们从小接受了那么多的“应该”,很可能跟自己的天性是根本冲突的,因此常常处于纠结中。如果把“应该”变成“可以”,情形就大为不同了。“我希望我可以怎样怎样”有了“可以”这两个字,压力就此消失,能量就开始聚集,黑暗就变成光明,新的生命就从此开始了。侯为贵教子*成功的一招在这里显现出来:父亲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的“你应该、你应该、你应该”,可以包容孩子的幻想甚至“想入非非”,可以静下心来看着孩子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
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
侯正光还说:“父亲曾经告诉我: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很多事情该做就做,要在行动中慢慢修正和思考,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创业的想法。2003年我正式创业,父亲做了我的天使投资人。”
这是侯为贵教子颇为闪亮的一个点。“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这句话,在侯正光小时候侯为贵就告诉他了。有什么事儿就去做,做的过程中所有问题、答案都会出现,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你聚集。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的那个“名言”,可以“熏习”成一颗“名言种子”。这颗种子一旦种植下去,到了时候就会发芽。
侯为贵给儿子种了这么一颗“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的名言种子,但他不去解释,因为这是需要侯正光自己去重复“熏习”和身体力行的。只有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才可以扎根和“证悟”。每个人今天的成就,与小时候被种了一颗什么样的种子很有关系,也与是否有意识地给自己种上一棵“名言种子”关系*大。“名言种子”又可分为“表意名言”与“显境名言”,前者说出个究竟或目标,后者则要有个画面让你去“觉受”。不可以“觉受”的东西,只是一个空洞的说法,不能成为“名言种子”。很多人喜欢带着小孩周游列国,去豪华的地方,这个也就是要给孩子一种“觉受”。种子要有画面感,你不能光给孩子说一种道理,一定要给他一个可以“觉受”的“显境”。
小时候侯正光家穷着呢,四口人就住一间房,任何一声咳嗽都可能影响老爸的工作。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侯为贵说要靠他的作为来改变这个家的命运。多说没用,头拱地去干吧!这就是侯为贵对儿子种下的一颗“名言种子”,到了一定时候,侯正光内心里的那些幻想,就开始发芽成长。他要脱离家庭的轨迹,去另外闯出一片天地。
想入非非之处,原来是个金矿
侯正光还说:“创业之初,我和创业伙伴搞了一份计划书,从上海跑到深圳给父亲看。看过计划书,父亲没有表达任何异议,转头却塞给我一本书——迈克尔·戴尔写的《戴尔战略》,让我两天后读完跟他汇报读后感。”“我很明白父亲的意思:公司不分大小,原理相通,他期望我能看出其中精髓。很遗憾,当年的我却未能读懂。我很清楚,在设计行业,当时的我算是比较**的部门经理或者创意总监,却不是一名强大的管理者或CEO。”“记得后来聊读后感时,我说到*大的感触是‘书里面基本没提到戴尔的老婆’这似乎和父亲想要的答案相差千里”。
侯为贵用《戴尔战略》又想给侯正光种一颗“业种子”了。这本书显现出来一个事业是如何成就的。一个人,不管多么不起眼,只要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要真实地去实践这个想法,就可以凭着创新性的想法做事儿、成事儿。他要给儿子种下这颗“业种子”。如果说“名言种子”是一个人成长的原料,“业种子”就是一个人往前走的动力。这颗“业种子”与“名言种子”汇合,才会有生生不息的人生。
但是侯正光的读后感却南辕北辙:“书里面基本没提到戴尔的老婆”这句话看上去离题万里,但恰恰是侯正光超过侯为贵的地方。侯正光看到了父辈为事业牺牲了家庭的欢乐和幸福,一心只为事业。孟子讲“爱”有个次第,亲亲、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个层级是“亲亲”,亲亲是说爱自己与爱家人。家庭是一个人接地气的地方,一个人接地气才能走得远,否则,不管你的企业做得有多大,都只能是浮萍。第二个层级是“仁民”,也就是看你能不能爱你国家的人,搞企业则看你是不是爱企业内部的人和供应链上下游的人。第三个层级才是“爱物”,才是成就你的事业或扩张你的企业等等。
中国上一代企业家,大多是在艰难条件下生长的。一种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或种子,让他们为了事业和企业,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和睦,忽视了一起奋斗的团队和员工,一下子就跳到了“爱物”这个层面上了。日前在亚布力企业家**上互动,均瑶集团的总裁王均豪在其中。这是个率真的汉子。我问他是否方便说他哥哥的事?他说没什么不可以的。我就问:他为什么早逝?他说,那时候做企业,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加工不干胶的过程,就是在“吸毒”,还要应酬喝酒,双管齐下把哥哥给放倒了。王均瑶的悲剧,是中国上一代企业家跳过“亲亲”和“仁民”直接去“爱物”的恶果。
***不一样了。侯正光说:“如今的我除了事业会更多的关注家庭,要更多经营和亲人间和谐的气氛。毕竟,父亲那代人舍弃小家太多了。”侯为贵这个人的厉害,也就在这些地方。虽然儿子的读后感,可能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但是他看到了另外的东西,他从中看到了儿子的长进,于是侯为贵给儿子投了资。
如何传授经营管理经验?
“父亲向我的公司注了资,并传授了‘管理三要点’:现金流、利润、规模。公司还没开张,父亲便拉开了架势,我听得头皮有点发麻。后来,公司增开了一家工厂,父亲又给提了三个字——零库存。到现在,公司已经运作七年,我对这四项管理要点有了深刻理解。看到同行在执行中将这四个词的顺序颠倒以致失败,我越发坚信父亲的判断。”
侯为贵投资后就教给儿子十个字:现金流、利润、规模、零库存。上一辈企业家到了这个环节大多会苦口婆心给后代说这个道理:为什么是现金流、为什么利润放在前,规模放在后,为什么零库存。侯为贵不是这样去讲解。一如《圣经》,它不要求你去理解复杂的逻辑和推理,没有逻辑推理,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隐喻。你不见得一下子能从中抓出什么东西来,可是一旦碰到具体情形,拿着具体事与《圣经》故事去比对的时候,你就领悟到《圣经》传递给你的东西了。现在,中国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已经被很多企业家提上日程,老一辈怎么教新一辈是一个考验。
通过逻辑理论去传授经验难有收效,但可以通过“种子熏习现行,现行熏习种子”,这样重复、重复,让孩子在实践中体悟。说多了反而没有意义,你不多说他反而记住了,碰到事儿就会琢磨,到某个时候他就领悟了。
侯为贵对儿子的态度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不会主动找儿子聊生活、谈事业。可是一旦儿子对生活和事业有了疑情,他就文思泉涌了。而每一次,他不会忘乎所以,说个没完。他说事,不说理。理是要靠儿子去自己揣摩、比对、体悟的。时间一久,儿子就真诚地以他为“精神导师”了。
熏习种子需要真功夫
侯正光还说:“多年来,父亲给自己规划的散步、读书和休息的时间,在执行中分秒不差。多年如一日,其阅读习惯雷打不动,甚至每年除夕夜也不破例。由于常年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如今他能连续打两个小时乒乓球,甚至超过我的体能。”
侯正光这段话说出了父亲怎么能够成为儿子的精神导师。你不要认为你在一边自由自在没有眼睛盯着看你。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甚至你的一个背影,你的儿子在看着,你的员工在看着。当**跟当员工不一样,员工常常没有人看到他,或者只有主管一双眼睛盯着。但是当**不一样,360度 所有人都在盯着你,你的家庭、家族、你的儿子,你没注意他他就注意到你了。
孩子自己看到的,很多时候比你给他说的影响都大。侯为贵知道这一点。他知道自己任何一个行为细节都是在给孩子“熏习种子”,自己必须身体力行,不能出现丝毫的偏差。所以侯为贵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都按照规划时间去阅读、去活动,而不会让手头上的事破坏他的秩序。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的传承。古时候师傅传徒弟就是通过匠人、*匠的这种言传身教来实现的,这是传承中的中国功夫。
侯为贵所以能成为儿子的精神导师,给儿子“熏习种子”,就在于他能够用自己行为的一点一滴去诠释怎么管理自己,包括除夕夜都不改变读书计划等细节。侯为贵这样做,如同送给儿子一个“玉如意”。玉如意什么形状?玉如意是勾回来观看自己,管自己的。我们往往习惯于批评别人,玉如意是说你把批评别人的手势拿回来,指向自己。侯为贵传递的是,一个人只有管好自己,才能够去管好别人,如果你连自己都管不了,那就只能被别人管。如果你管不好自己,光想着我怎么去管那个“爱物”,就不可能管好你的企业。玉如意——向内——回头看自己;不如意——向外——永远不如意。凡是能自我管理的人,恒管别人;凡是不能自我管理的人,恒被人管。
中国历史上的传承都是这样子的。可惜,有一段历史在这方面短路了,这个传承的密码都快丢了。现在有太多的课程、文章、书籍都在传授“爱物”层面的技术,那个虽然也管用,但却不能长久管用。经历过一段荒芜,国人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了,于是各种国学班热起来。国学不是知识,不是工具,国学是智慧,国学是体悟。比如《大学》,光去读文字是不行的,《大学》里面是功夫,需要你“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