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轮回
企业管理工业化的忧思,近年来,西方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西方国家为什么这么做?英国是个典型。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出口英国的3台价值高达6000万元人民币的重型机床设备已安装完毕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中国制造的**重型机床*次输出英国。昔日的工业革命摇篮居然要从中国进口**重型机床,只能表明英国工业的衰落和竞争力的下降。
2009年,英国经济下滑近5%,预算赤字创纪录地达到GDP的11.5%,是七国集团成员中*糟糕的。近年来,英国的国家债务猛增,约为GDP的65%。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英国正在逐渐失去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作为英国经济晴雨表的英磅汇率自金融危机**以来急剧贬值,现已贬值到一英磅买不到一欧元,与二战刚结束时一英磅可兑换4美元的**相比有天壤之别。自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英磅的升值幅度累计高达40%,比对美元升值幅度高得多。英磅不断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英国的通货膨胀。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在成功摘除“欧洲病夫”帽子30年后,英国将重新成为这一头衔的“有力争夺者”。
忽视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导致英国经济下降速度创下60年之*的主因。当今社会仍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可以说强大的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英国经济的问题说到底是英国工业出了大问题。
英国,曾以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如今不少英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又希望借助工业的振兴以挽救经济颓势。虽然英国人对以工业振兴英国经济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认为,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工业似乎已成了英国**的*后一根“救命稻草”。
英国的工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学者的错误言论“忽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纳《后工业化社会》、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书在我国**一时,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当时我国曾开展了一场名为迎接***革命挑战的大讨论。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称为夕阳产业,力主对这些产业进行压缩和调整,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对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学者在深入研究后向密特郎**呼吁:必须批判“夕阳产业”、“后工业化社会”之类种种谬论,强大的工业是**法国就业、出口和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所在。法国**很快接受了学者建议,一直没有放松工业,其工业总体竞争力一直强于英国。而在当时的西德,这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更没有市场,因为德国人深信工业是强国富民之本,以服务业取代工业的观点是荒唐可笑的。正当美国学者的观点在德、法两个**工业强国碰了一鼻子灰时,却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当时英国**的重视。当时英国**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推行所谓“去工业化战略”,传统工业成了大力压缩和调整的对象,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
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伴随着英国房地产业泡沫的越来越大,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与房地产业共同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
但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呆坏帐和美国次贷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失业者,使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
由于英国重服务业轻工业,英国人愿意学工科当工程师的越来越少。如今,英国在校大学生中只有12%学习工科,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下降。
在失业日益严重的英国,工业企业中大量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岗位却因难以招到人而虚位以待,没有技术人才的支撑,英国重振工业的努力只能是力不从心,步履艰难。
英国经济正为二十多年逐渐远离工业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英国人已越来越明白,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难以养活六千多万英国人,并使之过上高品质生活的。
中国是否在走英国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中国也有类似英国的远离工业的现象,说得难听点,中国正在走英国的老路,“逃离工业”倾向日趋明显,大有重蹈英国覆辙之势。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内媒体的多次调查均表明,公务员的职业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排名远高于工程师,公务员报考热度不断升温,而青年人对当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热情正在不断下降,进工厂似乎成为不少工科生*后的无奈选择。城市独生子女中几乎没人愿当工人。我国工业发展水平远没达到英国等西方国家水平,但我国青年在“逃离工业”上一点也不比英国逊色。
近年来不断有这样的报道:找高级技工比找博士还要难,这成为装备制造业的瓶颈。这几年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均为招聘不到数量足够的合格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而发愁,工程师荒、技术工人荒的“两荒”现象日趋严重。
工科技术人才不同于文科,文科人才是典型的“速成”人才,毕业后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如一位新闻专业毕业生马上就能以实习记者身份去采访,不管新闻写得好不好,肯定能写出来。而工科技术人才培养则是典型的“十年磨一剑”。
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桦说,一般来说,一名核电专业本科生需要工作3~4年后才能独立开展工作,要成长为技术骨干需要5~8年时间,成为领军技术人才至少要15至20年。
所以,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耐心,需要摒弃浮躁心理,得耐住寂寞,得甘坐冷板凳。但是,放眼现实,我们对此很难乐观。
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仁人志士都把近邻日本作为赶超对象。现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中国的GDP总量总算略略超过日本(人均还没法比)。要论GDP质量,构成日本GDP的主要是高附加值与低消耗、低污染产业,而构成中国GDP的则更多的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其次就是服装、玩具之类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处于泡沫经济**的日本,在工业发展面临停滞的同时是炒房、炒股的疯狂,而如今中国经济中炒作的“广度”与“深度”是那时的日本所望尘莫及的。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全面超过了日本。
英国的“去工业化“给了我们一面镜子,与英国不同的是,我们尚处在还没有真正完成工业化的情境之下。
美国地位的动摇
从本质上讲,美国如今仍是科技超级大国,然而,这种地位正在发生严重动摇。
据2009年2月26日《纽约时报》报道:美国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发表的*新报告称,美国科技过去10年竞争力优势急剧下降。ITIF按照16项创新和竞争力指标排名,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只列第六位;这些指标包括风险资本投资、科研人员比例、研发支出和教育成就等。在风险资本投资方面美国排在第六(瑞典第一);在企业研发支出方面美国排第五(日本第一);在科研人员比例方面美国排第四(瑞典再次排第一)。报告警告说,在很多国家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美国的科技优势却在逐渐丧失。
从上世纪末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之前,是美国科技优势不断下降的10年,也恰是美国金融业空前繁荣的10年,直至金融危机全面**,金融业才被重重摔下来,受到了重创。那么,美国科技优势下降的10年与金融业空前繁荣的10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至少,从人才角度来看是存在的。越来越多的美国理科天才不再报考大学理工科专业,而是选择金融专业。而且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高材生毕业后不再去搞技术创新,不再进入工业领域,而是被华尔街用高薪聘去搞所谓复杂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和进行金融投机。换句话说,当越来越多的美国理工科天才热衷于到华尔街去玩钱,而不是去搞科技创新,那么美国科技地位的下降将不可避免。
越来越多的美国科技、工业、教育界**人士一再警告说,美国面临工科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他们指出,美国目前培养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在全球仅居于第十七位,而在1975年时还排名第三。以工科见长的普林斯顿大学,在校工科生比例在美国名校中算是*高,但也仅占17%。而名校哈佛、耶鲁,在读工科生比例更低至4.5%与2.9%。美国的一些科技精英,其中包括众多从工科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的移民现在发现,就连他们自己的孩子都不愿读工科。
美国科技优势核心是其军工技术优势,美国的军工技术优势与产业规模一直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庞大的军工产业占据了美国工业的半壁江山。但美国青年在专业、职业选择上的“逃离工科”倾向正对美国军工产业形成致命的(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威胁。
军工类工科专业,美国高校一般不招外国留学生。美国军工企业为防泄密、防间谍,只能雇佣美籍工科专业毕业生。问题是美国学生不爱读工科专业,于是美国闹起了军工技术人才荒。
美国**问责局调查发现,五角大楼推行的95个军事研制项目竟然超支2950亿美元,而且平均延期21个月。曾经成功组织研制F—117战斗机项目和B—2轰炸机项目的美军专家卡明斯基说,正是军工技术人才的流失导致美军军事项目管理陷入“崩溃状态”,并造成美军军事项目管理耗资日益增大,工期严重延误。
他举例称,美军研制的一套用于监控其他国家导弹发射的军用侦察卫星系统出现重大技术失误,其中两个传感器发出的电磁波互相干扰,只有给它们套上造价昂贵的保护罩才能保证同步工作。美陆军野心勃勃的“未来战斗系统”上马后也是问题不断,研制进度严重滞后。
卡明斯基认为,现阶段要解决这些问题相当棘手。事实上,如按原本的规划,在项目一开始就应精确评估技术目标是否可行,预算是否充足,然后**武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合理、兼容,*后通过测试。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这些存在问题的重大研制项目没能开展相应的基础工作,许多重要军事项目因此陷入瘫痪状态。
华尔街的冲击
在上世纪,各大军工巨头是美国名牌理工大学顶尖工科毕业生的*选,各大军工巨头可以招聘到美国一流的工科生。但进入新世纪后,由于过多地依赖金融业的畸形发展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美联储实行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市场资金充裕。于是美国各大银行开始利用次级贷款之类金融衍生产品来制造金融业和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相应地,华尔街金融精英的薪酬涨幅如同火箭一样直冲云霄。据美国国家税务局的统计数字:2006年,华尔街30多万员工的年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是美国平均收入的7倍左右。
本来美国军工领域的工科毕业生就不够用,而华尔街的高薪又吸引了美国大批一流工科毕业生,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军工技术人才荒,于是美国军工产业陷入“有钱缺人”即有活无人干的困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之前的2007年,美国*好的工科大学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28.7%毕业生准备进入金融业,13.7%的毕业生愿意做管理顾问,却只有很少的学生愿意进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因为华尔街给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每年7万多美元,在华尔街一些蓝筹公司,一个刚毕业的没有任何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居然能拿到10万美元年薪。在洛克希德、波音等军工企业,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才平均年薪不过6万美元,如何能竞争得过华尔街的高薪?
当然,华尔街不仅大量招聘工科毕业生,也招聘理科毕业生,还招聘理工科硕士生、博士生。也许有人感到奇怪,华尔街既不从事工业生产,又不搞自然科学研究和产品研发,招聘这么多理工科高材生干什么?
华尔街的日常业务就是在汇市、期市、股市、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做投机买卖,靠市场波动的差价赚钱。招聘这么多理工科高材生当然是为了让他们转行成为投机高手。华尔街在投机中向来以“豪赌”著称,一次买或卖的投机交易金额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高达几亿美元。为提高投机的“成功率”,华尔街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高深的数学工具,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演算,以尽可能准确预测判断市场走势。故华尔街对理工科高材生青睐有加,大量高薪招聘。上世纪末,华尔街的交易员主要以学文科的为主,而现在学理工科的交易员占了1/3。看来,美国的理工科高材生对技术创新的热情与兴趣在不断下降,更热衷到华尔街去当投机高手。
连奥巴马总统也对美国工科毕业生一窝蜂涌入华尔街深表忧虑,他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华尔街25岁的年轻人能轻易地一次赚上百万奖金,吃一次牛排花100美元,给服务员小费能让大学教授都眼红。我认为这是不正常的,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一个健康的经济应该有广泛的工种组合,我不希望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都去当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员,他可以去搞工程,也可以去搞计算机设计。”
伴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复苏,华尔街的高薪卷土重来,这意味着金融业天价薪酬的状况不会有根本的改变,金融业对美国工科毕业生吸引力并不会因金融危机而下降,美国工科毕业生还会热衷于到华尔街玩钱。金融危机并不会改变美国青年“逃离工科”的趋势,美国工业、科技领域的技术人才荒将长期持续下去,美国工业、科技竞争力下降趋势难以逆转。
与美国科研投入不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尔街的投机炒作却从来“不差钱”。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所谓华尔街是投机炒作一条街。金融危机暴发之前,华尔街多达数千亿美元的各种投资基金、对冲基金云集石油、农产品、矿产品的期货市场,炒得天翻地覆,价格屡创新创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反而成为高油价的受害者。
在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看来,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经济便开始逐步被金融寡头所掌控,美国由此走向衰退,从一个奋发向上、不断开拓的创新型国家变为一个唯利是图的贪婪国度。华尔街炒来炒去只不过是财富在投机者之间进行再分配,美国的财富并不会因华尔街的炒作而增加,美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并不会因华尔街的炒作而增强。
美国的警醒与中国的抉择
由于认为过度依赖外国工科人才于美国国家利益不利,因此一直以来美国朝野上下对此问题高度关注。1983年美国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为了21世纪的科学》、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迎击风暴》、2006年布什总统《美国竞争力计划》等报告与计划都提出要加强美国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以保障和提高美国竞争力。2006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名为《**天才进入国家数学和科学领域的资助法案》,更是充分表明了美国决策层对理工科高等教育的高度关注,该法案和相关预算在参众两院顺利通过。
不管怎么说,美国已开始重视工科教育,可我们还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财经等热门文科专业依然年复一年地疯狂扩招,年复一年制造毕业即失业的过剩大学生。“逃离工科”现象依然是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以来,财经等文科专业过热,很大程度上是跟风美国,这纯属不该跟风却拼命跟风。可当美国风向转变后,本应该跟风的我们却不跟风了。
通过中、美金融业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同华尔街高薪掏空了美国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中国金融业高薪也同样正在迅速掏空中国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对此要高度警惕。
笔者对自主创新战略有一个通俗的解释:自主创新就是玩技术。2009年去世的钱学森教授是我国航空航天、导弹卫星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作为自主创新的典型,也可以说钱学森教授是玩技术的高手。通俗地讲,中国发展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像华尔街那样疯狂玩钱,其*终结果不仅是重蹈美国的覆辙,而且下场只会比美国还要惨;要么是痴迷于玩技术,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努力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国。
对中国的理科天才和工科毕业生来说也有两条路,一个是效法钱学森教授,走钱学森教授之路,做一位玩技术的高手;另一个是效法华尔街精英,做一个玩钱(实则投机)的高手。对很多中国青年来说,他可以崇拜钱学森教授,但内心里并不愿成为钱学森教授式人物,因为他们更愿意效仿年薪高达百万乃至上千万人民币的金融高管。这很类似于美国青年,几乎人人都为美国的科技优势而自豪,但真要让美国青年学工科、当工程师,则没几个人愿意。
在当今中国,与传统工业领域技术人才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恶性膨胀,天量资金云集在房市、股市大肆炒作,房市、股市泡沫越吹越大,很有点美国金融危机暴发之前那种*后疯狂的味道。虚拟经济领域多如牛毛的总经理、开发商、炒房者、炒股者、理财师、咨询师、股评师、操盘手们,成了社会、媒体乃至姑娘择偶的宠儿,好像这些玩钱者真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即全国多达上亿,奋战在(实体经济)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青年工人则快成了被社会遗忘的人群。
让中国青年亲近工业、热爱工科、回归技术,让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受到广泛的尊崇,这对于一个正在工业化道路上艰难前行的中国来说,任务尤为艰巨,也*为紧迫,只有做到这点,才可能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