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014-11-17来源 : 互联网

一、追赶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

新形势下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较长时期以来,我们处于经济发展的追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基础设施、能源、基础原材料、基本生产品和基础制造业,这是一个以投资驱动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追赶过程,目的是构筑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铺底经济存量。这个时期有几个特点:**,这是重复已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过程,有现成的模板可以模仿。第二,经济社会对同质化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刚性需求可以预测。第三,所需要的是成熟的技术,可以从**市场多渠道购买。第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涉及国土空间规划,**普遍服务,与**的基本职能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五,这些产品和产业投资规模*大,规模效益特别明显。

这些特点使得**主导举国体制,依托国企,大规模投资的半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发挥到了**,较快地走过了经济发展的追赶期。但是由于增长方式转型相对迟缓,很多产业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既有产业持续过量投资,产能超常规过剩,二是也有一些产业逐步进入了**,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引进和模仿,依托既有技术的发展空间受限,继续前进,找不到方向。

创新驱动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与追赶期的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不同,概括来讲创新增长也有几个特点:**,创新是基于市场导向,由企业家精神铸就的。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无法预知未来,它不是**规划和审批所应该涉及的范畴,只能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做。第二,竞争性市场是创新的平台。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市场消化试错成本,并分散失败的风险,尽管创新可以造就苹果、谷歌、中国的华为、阿里,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功,但是更多的创新却以失败告终。由于有创新成功后高溢价回报的强激励,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反而甘愿冒失败的风险而倾心于创新。第三,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趋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第四,新的创新会冲击旧的创新,从而引发新旧替代,加速企业的兴衰和劳动力的流动,数码摄影的进步,甚至使柯达这样的**老店走向破产。第五,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第六,灵活的融资方式是创新的助推器。当前应改革那些适应投资驱动,但不太适应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

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依托技术进步,使全社会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和存量资产动态流向更高生产率的部门,也就是不断地要更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使高效生产不断取代低效生产,高效企业取代低效企业,高效率的就业岗位取代低效率的就业岗位。如果说经济扩张阶段的增长基本上是各个企业增加值总和的话,进入产业结构升级阶段,则是高效率产业和企业的产生和扩张抵消低效率产业和企业萎缩和关闭后的增量,竞争是效率的源泉,尽管竞争造成重复投资和倒闭,看似浪费,但是竞争会吸引高效率企业的进入,淘汰落后的企业,正是持续的新旧接替,才能保障经济有序提升。例如苹果智能终端的出现,顿时使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这些*星黯然失色,引发了一场影响未来的移动互联信息革命。因此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创造条件,鼓励既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兴企业的产生和扩张,同时应当加快那些曾经辉煌但已经落后的企业退出,目的就是要使失去竞争力的企业所占有的那些有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土地,流向高效的部门,确保全社会的资源平均效率持续处于上升之中。就是说高效生产力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将成为常态,此时资本、人员、土地和资产存量等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至关重要。而对企业来说,只有建立起生得顺利,退得顺畅的产业生态,才能保持经济的活力。当前我国相当多的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明显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的阶段,此时局限于价格战只会“几败俱伤”,没有出路。把竞争引向创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创造产品或成本的决定性优势,才能恢复和提升产业的边际效益,克服萧条,重振景气:一是在具有外部性的领域,制定水平越来越高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进结构升级。二是在竞争中实现结构重组,其中被并购是竞争失败企业的投资者退出的重要渠道。三是以成功的创新创造产业和企业的新生。目前较为棘手的问题包括企业投资人员、存量资产等生产要素跨企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流动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导致高效率企业扩张受阻,低效率企业退出不畅,阻碍了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有赖于改革。

三、现阶段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

我国既有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仍有*大的增长潜力,而这一潜力的发挥绝不能建立在现有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之上。我国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2010年达到顶峰,之后就进入下降通道,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而且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民教育程度的提高,职业培训的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研究生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始显现,呈现出劳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创新人口红利迅速上升的局面。

工程师的成长供应能力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一大优势。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组织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家队伍逐渐成熟。技术和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创新的成功率上升,市场需求旺盛,需求层次提高,多样化市场格局逐渐形成。在人口红利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已经由低成本一般制造转化为低成本研发,在一些领域开始挑战竞争**的同时,低成本研发加低成本复杂制造的双低优势表现强劲,其中智力密集程度一般发展中国家做不到,而技能劳动密集程度发达国家又做不起的那些领域,是中国产业放手施展的空间,是中国产业和企业挤入全球领先地位的亮点,这是分析国内外因素可以做出的一个重要判断,它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将对所有产业和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招工难和劳动环境成本快速上升,一方面使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越做越困难,另一方面如华为、中星、华讯、腾讯等企业,正是利用中国廉价聪明勤奋的工程师所创造的研发优势奠定了自己**竞争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欠发达国家,这些公司可以拥有几千甚至几万名研发工程师,这在发达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而三一重工、比亚迪等企业则在智力和劳动双密集的行业取得了*大成功。在超级计算、高速铁路、基因工厂、第四代核电、新一代无线通讯、信息搜索、电子商务、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集成电路设计等高技术领域,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并由跟踪者向技术自立和领跑者的角色转变。我国创新资源短缺,投入不足的局面已经改变,到了由技术模仿跟踪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进而向产业竞争的**进军的阶段。技术研发也是人力资源密集的领域,只不过是智力劳动的密集,因此人力成本对公司竞争力至关重要,外资企业较早地敏锐发现了这个特点,我国正由一般加工制造的成本洼地转化成全球研发的成本洼地。设立于苏州的一家美国公司高管说,美国一个工程师的工资至少抵这边四个人以上,而从工作技能上看,两边团队的整体差距并不大,中国工程师的性价比更高。而在医药行业,近年罗氏、诺华、辉瑞、强生等*头都陆续大手笔投资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甚至将设立于中国的研发中心作为跨国公司*立的辐射全球的研究基地。目前所谓大学毕业就业难意味着我国有庞大的知识型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变化对既有增长方式形成了压力,也为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创造了好的条件。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