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李宁公司的困窘与破解

2014-12-26来源 : 互联网

“*人”的跌落

企业管理李宁公司的困窘与破解,成立于1991年的李宁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过营业额年递增100%的辉煌,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令李宁牌产品的市场销售一度受挫,但在引进了德国SAP公司、台湾麦达公司和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等海外资本后,李宁公司又很快步入快车道。至2002年,公司营业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2004年6月底李宁公司正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成为**家登陆香港股市的国内体育用品企业。

2008年北京**会赋予了李宁公司加速扩身的强大力量。借助于**会的强大营销攻势,李宁公司的产品销量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扶摇直上,并将**强劲对手阿迪达斯拉下马来,坐上了国内市场营销额的头把交椅。按照李宁的设想,在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83.87亿元的基础上,公司在2010年的营业额将突破百亿元。然而,2010年李宁公司不仅营收目标大打折扣,而且在当年财年结束后被安踏在**上反超6亿多元。

各项指标在2011年继续恶化。据李宁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89.29亿元,虽然略高出竞争对手安踏2500万元,但同比却下滑了5.8%。与此同时,2011年李宁公司获得毛利41.15亿元,同比下降8.2%。另外,虽然2011年李宁公司产生了3.86亿元的净利润,但净利润却同比大幅下降65.2%。虽然营业收入和毛利率依然高于安踏、特步、361度和匹克等国内5家体育产品企业,但李宁公司确是**一家营业收入、毛利和净利润等三项指标同比下滑的公司。不仅如此,尽管以营业收入规模计算李宁公司依然是本土*大的运动品牌公司,但反观李宁公司净利润,李宁尚不及匹克的一半,而与安踏高达17.3亿元的净利润相比,李宁公司更是相差近4.5倍之多。

进入2012年后,李宁公司的境况更是急转直下。据李宁公司发布的*新公告称,今年上半年公司鞋产品的订单金额按年计下降双位数,而服装产品的年跌幅则超过20%,至此,在内地五家赴港上市的体育用品公司中,李宁的净利润已掉至队尾。受此影响,李宁公司 2012年全年净利润将同比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改革未成身先衰?

北京**会之后的李宁公司不仅借势纵身跃进,而且决策层也迈出了战略转型的勇敢一步。在2010年6月李宁公司20岁生日庆典上,李宁发布了以“品牌重塑”和“渠道变革”为主要内容的转型战略。人们看到,不仅李宁公司的宣传口号由先前的“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更改为“让改变发生”(Make the change),而且“别老拿我跟别人比较”、“你们为我安排的路总是让我迷路”等附和90后的广告语言扑面而来。李宁公司品牌重塑的意图非常明显,即大幅度提升品牌价值,并利用“90后”新知新觉的消费特征来直接获取品牌心智占位,完成从成本驱动型商业模式到价值驱动型商业模式的华丽转身。

与品牌重塑相对应,李宁的渠道变革战略思路也非常清晰,即通过整合一些规模较小、效益不佳的经销商,以规模化来提高运营的专业度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公司垂直式增长到水平式增长的转变。资料显示,李宁公司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余名分销商,其中约有1700名平均只经营1家门店,大多数无法达到标准店的陈列水平,销售服务水平亦低,货品周转速度也非常不理想。按照李宁的设想,经销商的整合将以每年约500~600家的速度进行。

然而,接下来的当头一棒几乎让李宁蒙了。在一场由李宁公司特意发起的订货会上,李宁服装产品和鞋产品的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订货总金额同比下降约6%,并*终酿成了持续两年多的市场萧条。

改变未成身先衰的结果让李宁遭遇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与批判。在市场人士看来,李宁在更换标志和口号的同时,重新定位了顾客群体,把目标锁定为“90后”是在错误时点上的一个错误决策。分析人士认为,李宁产品给予消费者的视觉印象是国货和款式保守,而对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如果买得起外国品牌的产品,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花差不多的价钱去购买国内品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项市场调查结果表明,李宁的主流消费群体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平均消费者年龄为35至40岁。显然,李宁在试图迎合“90后”消费市场偏好的同时,遗弃和丢掉了原本忠诚的顾客。

除了品牌重塑战略无形之中构成了对原有顾客忠诚度的损害之外,专业人士指出,由于急于从价格市场向价值市场寻求转变,李宁还做出了一个风险性极大的决定:通过提高价格来拉近与**运动品牌的距离。资料显示,在过去两年中,李宁公司对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先后三次提价,其中鞋类产品提价幅度分别为11.1%、7.8%和7%,服装类产品提价幅度分别为7.6%、17.9%和11%。虽然提价之后李宁牌产品与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外品牌价差不断缩小,但由于李宁品牌的主要客户群体仍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而且由于产品的款式、体验以及营销手段没有同步跟进,连续的提价行为因此使得李宁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全无,那些本来就对价格相当敏感的消费者不得不转向安踏、匹克等性价比较高的国内运动品牌。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