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对武汉柴油机厂破产的几点思考,武柴所在的古田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一直是武汉市*重要的工业区之一,其周边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1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现在这些厂绝大部分都倒闭了,这些企业在破产时,大多被人们认定是管理不善。整个武汉古田工业区消失了,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去分析这些企业破产深层次的、触及**的原因。
笔者曾在武柴从事大计划员的工作。大计划员就是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针、目标、计划,并制定下一年度具体的营销、生产、采购、财务、人事、能源等计划。为了制定计划的科学性,笔者曾深入武柴的各个车间、科室、仓库、分厂、加盟厂、后勤等部门进行调研,并了解当时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尤其关注常州柴油机厂(以下简称常柴)的发展,因为武柴与常柴生产的柴油机同型号、同规格,市场也是重叠的,竞争十分激烈。武柴当时的**通过比较,已经认识到了差距所在,并力争改进,笔者也参与了许多促进武柴长远发展的工作。
一、满足武柴生存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武柴全力适应,但仍无力回天
武汉柴油机厂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生产单缸柴油机,是机械部**生产单缸柴油机的厂家。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单缸柴油机生产厂家都在竞争中上规模,柴油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武柴的传统市场,如河南市场急剧萎缩,湖北市场也岌岌可危。武柴面临一方面要上规模,另一方面市场又在萎缩的两难境地。为了避免市场拓展方面的被动局面,武柴加强了营销方面的工作,任命了分管销售的副厂长,扩大了营销队伍,从大学教师中引进会英语的专门人才,组建外贸科,拓展东南亚市场。
为了保住武柴的传统市场,当时的厂长聂铁钢亲自抓销售工作,他走访地、市、州、县农机公司,了解用户的需求;去与武柴配套的拖拉机厂家,寻求长期合作的途径;还经常去当时的湖北省农机总公司,与其总经理商谈共建湖北市场,维护武柴柴油机销售的稳定增长。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笔者还与当时的聂铁钢厂长一起去越南,准备在越南的海防市组建柴油机装配厂,以越南为基地,将武柴的产品扩展到东南亚广大地区。
上述所有的努力*后都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武柴产品的成本较高,因而其产品的价格没有竞争优势,而降低成本在当时的许多内地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其二是当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时,武柴没有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没有下大气力进行目标市场的选择,集中力量,进行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企业定位。20世纪90年代前后,武柴在面临市场萎缩的局面时,已经不能再采用无差异的目标市场策略,而应改用差异化的目标市场策略或者是集中的目标市场策略,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二、适合武柴生存的经营环境无法形成,衰退是必然趋势
对于中西部企业而言,降低产品成本可能至今都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国有企业有,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成本的降低方式有许多种:有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有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有改进产品功能降低成本,有改进工艺降低成本,有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有实行一体化经营降低成本,有改善市场、完善渠道降低费用等等。当时,武柴在与常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主要的原因是无法实现规模化,成本无法降低。80年代中期,武柴与常柴的市场份额差别不大,但到1992年期间,常柴的市场拥有量达8万台,武柴仅仅只有不到5万台的市场份额,*要命的是,常柴同规格、同型号的柴油机市场价格比武柴要便宜200元左右,常柴之所以可以大幅度降价,就是因为有成本优势。
这就需要分析一下常柴与武柴两个厂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常柴位于苏南地区,苏南、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发展*快、*成功、*完善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地区大量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倒闭后,设备被当地有技术、会管理、有市场的私营企业买下。据不**统计,当时的苏南一带,微小机械零部件加工企业有数万之众。大量的、处于竞争之中的私营机械制品加工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经济土壤,为处于产业链终端的柴油机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又加上这一地域,国内和**两个市场信息十分畅通,促成了像常柴这样一大批规模化企业的成长。
*近的经济普查数据(2010年数据)显示,江苏的私营企业227985家,从业人员755.85万人,湖北的私营企业43009家,从业人员136.46万人。在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与柴油机制造相关的产业中,江苏的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都是湖北的十倍以上,有的甚至几十倍。苏南良好的产业环境,催生了像常柴这样的大量的规模化企业。难怪*近几年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玉柴,也将生产基地迁往常州。
反观武柴所处的经营环境,20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武汉,有许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倒闭,大多数设备都流入了江浙地区,有些设备则作为废铁卖了。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武汉市的民营制造类的加工企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和体系,这些微小企业是大规模制造业的细胞,支撑着地区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构筑武汉机械制造产业的微小企业的市场环境持续恶化,处于产业链终端的武柴,得不到**的上游大规模的、廉价的、**的原材料、零部件供给,或者说由于这类厂家的数量极少,且大多是**“力保”的国有、集体企业,要么先天不足,要么重病缠身,无法满足武柴上规模、上水平的需要,即无法实现武柴的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笔者当时作为大计划员,曾多次深入武柴的协作厂家,处理这些厂家与武柴的供货价格、质量等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