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朝三暮四的和谐内涵

2014-12-11来源 : 互联网

寓言故事“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黄帝》,讲的是宋国有一位养猴人(狙公),特别喜欢猴子,于是养了很多猴子。由于猴粮供应紧张,只好跟猴子们商量限量供给。先说“朝三暮四”,猴子们坚决不同意,后改为“朝四暮三”,猴子们高兴地接受了。很显然,列子对养猴人“以智笼众狙”、“名实不亏”的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后来,《庄子·齐物论》中引用了这则寓言,庄子对“朝三暮四”中养猴人的行为也作了正面的解读。他评价说,圣人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这就叫做“两行”。对于“两行”的理解,用清人王先谦《庄子集解》中的话说就是:“物与我各得其所,是两行也”。

两千多年来,“朝三暮四”的涵义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耍弄愚笨的人;后来比喻反复无常。但总的来说,“朝三暮四”主要是用于贬义的语境,“朝三暮四”的行为多为人们所诟病或不齿。

今天重温“朝三暮四”这则寓言故事,觉得宋人狙公的行为,可以理解为一次成功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对于今天正在推行的企业改革,特别是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用今天的评价标准来评判狙公当初的改革,应该说,无论是从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方案、改革的程序,还是从改革的效果来看,狙公的改革都是成功的。比起现在许多企业应对危机或困难的做法,一点也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比有些在危机面前习惯于“减员增效”的企业,显得高明许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方案得到了有效推行。**个改革方案——“朝三暮四”的讨论虽然不顺利,而且导致了流产,其实狙公对此早有思想准备。由于他耐心细致的工作,*终还是通过了第二个改革方案——“朝四暮三”,达到了狙公的预期目标。有些企业在遭遇危机或困难,或者企业为了促进发展而主动推行改革时,即使涉及员工的切身利益,经营者却不愿意组织员工充分协商讨论,更不愿意亲自向员工作出解释说明,一味强力推行,往往效果不好,甚至难以实施,结果半途而废,或者不了了之。

2.改革成果**了稳定和谐。改革的有效推行,既解决了猴子的生存问题,又节约了大量的猴粮。狙公与众猴皆大欢喜,大家终于共同度过了难关。对此,《列子》原文中有两点表述:一是“众狙皆伏而喜”;二是确认狙公“名实不亏”。在企业遇到困难时,“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以及“三个人的事两个人做”,这本来是企业度难关的理性选择,也是企业稳定和谐发展的实际需要。今天,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企业在困难面前,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与员工共度难关,而没有简单地进行裁员;可惜,也有一些企业经营者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在企业遇到困难时,没有必要为员工的生存承担责任,而是毫不客气、毫不犹豫地进行裁员。结果往往是怨声载道,以至引发企业的混乱。

3.狙公博得了“智者”的美誉。作为改革的组织者,其改革举措得到了列子、庄子等先贤及后世名人名家的高度评价。《列子》原文称赞狙公“以智笼众狙”,毫无疑问,把狙公已经当作“智者”;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对狙公的评价更高:“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更是把狙公比作“圣人”;今人对狙公的改革举措也广泛认同,**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朝三暮四是常态,那么,朝四暮三就是创新。”台湾**学者、台大教授傅佩荣先生认为:“《庄子》里所说的‘朝三暮四’,原意不但不是批评,还是一种非常高的人生的境界。”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