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社群至上的当代价值

2014-12-03来源 : 互联网

儒家伦理社群至上的当代价值,儒家经济伦理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特征、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型经济形态和以“家国同构”为内容的社会结构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历代统*者和儒士的提倡与理论创新活动逐渐形成了“社群至上”的经济伦理,主张由国家塑造社会,强调国家意志的普遍性,并通过国家权力和伦理规范来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政*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大影响。

儒家的这种社会构想,使社会的一切既定关系都毫无例外地服从宗法人伦制度的需要,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利益分配,也要*大限度地依靠政*制度的调整。在古代,经济关系有时体现为一种**个人的或特殊主义的道德,这对于普遍主义的伦理价值体系无疑是一种疏离。因此,儒家的国家主义社会观与人伦主义价值观之间,常常是互补的。一方面,儒家要用亲情伦理来维系社会关系中的平衡与稳定,凝固宗法结构:另一方面,又要使利益关系的人情素质受到国家体系的约制,实现群体主义的价值目标。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常常实行一种不得任用本地官员并且三年轮换一次的制度;同时,在自己的辖区任用亲属也是禁止的。古代商业行为也采取同样的策略,倾向离开家乡,到远方经商,这样就**了商业活动能够依据市场交换原则来进行,使商业行为免受特殊主义的权力和人情压力的干扰。在广大农村,民间的商业伦理精神使同一村落的乡亲邻里往往步行数里去市集进行交易活动,而不是在他们家门口进行这种活动。尽管如此,古代商业伦理精神却始终受到权力体系和亲情关系的影响。

经济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的环节,其目的是生产尽可能多的**,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因此,作为国家经济制度的惟一标准,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的**,是否有助于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共同的福祉。儒家思想通过社会伦理架构来体现商业秩序与公平原则,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儒家学说中言“仁、爱、礼、忠、孝及天道”,*终都落脚于“*国”、“平天下”的“行”即社会实践上。为了“*国”、“平天下”,儒家把“社群至上”的思想引入经济领域,提出了集体至上的经济价值观。儒家这种“社群至上”经济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整体号召机制

传统儒家学说将家庭的原则扩大到国家组织,主张建立“一君万民”的中央集权政*体制,利用“忠孝”伦理和“三纲五常”维持上下秩序。“忠孝”和“三纲五常”理论的合理内核在于对待国家政事、家庭事务、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上,必须树立一个“纲”──权威;没有一定的权威,国家不*,家庭不和,婚姻不谐,人人不亲。作为从儒家的这种中央集权政*体制到现代民主政*体制过渡阶段的威权政*便充分体现了儒家这种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必有权威的重要性。

这种威权政*适应了我国当代社会现代化刚起步,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状况,在此时期,整个社会正处于激烈的变动中,不仅经济状况在迅速地变化,社会结构、阶层结构也在发生大分化、大改组,进行重新整合,也就是说此阶段的社会正处于转型过渡期,需要一种强力制度来掌控社会秩序,而带有强烈的强权色彩的权威权政*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这种权威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整体号召机制。这种体制在国家特殊时刻、或事关大局的重大时刻更显其重要意义。

东亚有些国家和地区利用这种整体号召机制,在政府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后,动员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取得了经济腾飞的显著成效。韩国曾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后,由政府掌握经济主导权,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协调企业间的关系,动员全体公民振兴经济,迅速跻身于令世人瞩目的“亚洲四小龙”行列,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发达国家迈进。

二、富有哲理的整体管理思想

儒家学说中,包含着富有哲理的整体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搞好现代经济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内圣外王”:企业与企业家的成功之道

所谓“内圣”是教人如何通过道德修养以达到圣贤境界,“外王”则是教人如何献身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儒家思想中,个体价值实现的*高形式是道德上至高至善的圣人,社会价值实现的*高形式是君临四海、恩泽天下,而“内圣外王”则恰好是这两种价值形态的统一,成为其孜孜以求的完美人格。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利润*大化为指向目标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利润*大化就是企业经营与发展唯一目标。1994年,斯坦福大学教授詹姆斯和波拉斯合著了一本《企业不败》,他们通过对18家长期成功(至少有45年卓越经营经历)的企业与18家对照企业进行了长达6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在导致企业成功的因素中,追求利润的动力并不是*重要的。“它们倾向于追求好几个目标,而赚钱只是其中的一个,而且不一定是*重要的一个。不错,它们追求利润,然而,它们也追求范围更广泛、意义更深远的理想。追求利润不是*主要的,但是目光远大的公司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得到了利润,它们两方面部做到了。”许多国际著名的企业家也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指出的那样:在健全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利润是不可缺的,但它终究不是企业追求的*终目标。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经营事业来谋求和提高人类的共同生活。由此来看,决定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并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而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如果把企业道德境界的极致比做“内圣”,一个企业要想达到“外王”——这一成功的巅峰,必须要做到两点:首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及伦理价值观。在经营过程中既追求经济价值同时又使得自身的社会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其次,不断加快自身道德资本的运营,努力促进由“内圣”向“外王”转化机制的形成。在儒家伦理圣王人格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国、平天下)中就蕴含着这种机制,企业要想完成这样一种转化机制,从价值理性角度来说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实现两者完美的统一。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