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吨水压机看中国人的思维优势

2014-11-21来源 : 互联网

从万吨水压机看中国人的思维优势,**强总理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分工中的地位。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在他近年的出访当中,大力推销中国高铁、核电、支线客机等**装备。很明显,高层高度重视中国**装备发展,力推中国**装备出口。

**装备的共性是大型复杂,技术**。在这一领域的较量不仅是综合国力与科技的较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较量。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思维相对比较严谨,比较循规蹈矩,爱认死理。*能体现西方人思维严谨性的莫过于古希腊大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仅凭借五条我们在初中就学过的几何公理(如两点间距离直线*短),就推导出一个完整的几何学理论体系。《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但它没有作者。如把《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进行对比可发现,《九章算术》在理论体系严谨性上远不如《几何原本》,但在应用性上远胜过《几何原本》,《九章算术》罗列了古代大量如何解决当时生产、生活各种难题的数学方法,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应用数学。《九章算术》告诉我们的是如何用各种巧妙办法去解当时应用性数学难题,但这些巧妙办法理论体系性则不足。《九章算术》体现了中国人思维的灵活性,《几何原本》体现了西方人思维的严谨性。

在科学定理发现等严谨思维领域,中国人比不过西方人。但在科学定理及衍生出各种理论运用上,未必是西方人的强项,因为科学定理的发现主要依靠严谨思维,但科学定理的应用不同于科学定理的发现,既要靠严谨思维,也要靠思维的灵活性,否则就不能解决科学定理实际运用中的各种难题,而思维的灵活性恰是中国人的强项与优势。

在大型复杂装备研制、生产中会遇到数不清的技术难题,其中大部分技术难题要靠西式严谨思维来解决,但西式严谨思维不可能解决所有技术难题。在严谨思维的同时,注重发挥灵活思维,这成了中国在大型复杂装备研制、生产中一大优势。具体讲,中国人擅长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制约下,打破常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把现有的条件用到极致,从而创造人间奇迹。1960年代初,我国成功研制万吨水压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大型复杂装备制造史上,于1962年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是开山之作,其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价值。1958年8月,中央正式批准研制1.2万吨级水压机,安装在上海重型机器厂,由沈鸿任总设计师。

以西方人的标准看,当时中国完全不具备研制万吨水压机的条件。设计班子中,除了沈鸿于1954年在苏联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见过万吨级水压机外,一些设计人员甚至从未见过水压机。有人提议先购进一台,再照葫芦画瓢。但面对技术封锁,引进根本不可能。

但沈鸿发挥中式灵活思维的优势,提出了三个高招,第一个高招就是做模型,从纸模型、铁皮模型到橡皮泥模型,做了无数个,然后在做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再绘制图纸,以减少差错与失误。

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沈鸿提出的第二个高招是先把万吨水压机缩小成1:10的比例,造一台1200吨的试验水压机,让它进行模拟试验;把研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模拟样机上都解决了以后,再动手做万吨水压机,以减少技术风险。

沈鸿提出第三个高招是大主缸总体设计的创新。大主缸是万吨水压机的核心部件,万吨压力就是来自于这个大主缸,主缸内的水压强很大,如果用一个大主缸,要求它能产生12000吨的压力,主缸直径将会达到2.1米。但以当?中国工业基础根本制造不出这样的大主缸。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独具一格的大主缸总体设计方案,即采用6个相对较小的分缸代替一个大主缸,则每个分缸柱塞只要产生2000吨的压力即可,工作缸直径则可大幅减小到0.83米。这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

万吨级水压机在原理上、结构上并无奥秘,难处在于它的关键零部件体积超大、精度要求高、制造困难。全机共有100吨以上的部件12个。就连立柱上的螺丝帽一个都有五六吨重。如此超大超重零部件给加工制造带来很大困难,但技术人员和工人充分发挥中式灵活思维的优势,逐一解决这一难题。

万吨水压机横梁等特大型部件在上海重机厂加工中遇到一个大难题,水压机横梁重300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如何使这个庞然大物“翻身”成了一大难题。工人们就用几百根枕木和几十个油压千斤顶,把横梁顶起6米高,这个庞然大物就可平稳地作360度的大翻身。

在万吨水压机的制造中,金属切削是重要的一关,它的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精密的金属切削,达到很高的精度才能进行安装。但零部件加工尺寸过大,如三座横梁各有一个10米长,8米宽的平面要加工;当时国内又没有10米以上的刨床,即使找到了也未必能拖动300吨重的工件。江南造船厂将任务交给了全国先进生产者、青年技工袁章根。他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配合下,打破常规,将五台移动铣床直接搬上横梁,用53个刀盘同时铣削,不但加快了进度,而且各个刀盘间的接缝处理得非常好,平直度误差只有1/15000,比设计要求的1/10000还小很多。三座横梁上各有4个大立柱孔,要求同一直线上误差不超过0.7毫米,厂里没有大型精密镗床,袁章根和工人们经过研究,采用4根简易镗排同时加工。加工开始后,工人们几天几夜不离机床,在精加工*后一刀时,他们扛来几十斤重的量具,上上下下量了100多次,*后使三座横梁12个孔累计误差只有0.24毫米。金属切削关的攻克,为万吨水压机精确安装奠定了基础。当时《人民日报》头版曾对此进行报道,称之为“蚂蚁啃骨头”。

在万吨水压机研制中,类似的难题不少,但都被中国技术人员与工人机动灵活地一一化解(如“以小干大”、“以粗干精”、“蚂蚁啃骨头”等)。1962年6月22日,经过四年努力制造的1.2万吨水压机试车成功。这台万吨水压机自建成后一直运行良好,并使用到今天。当时西方人同行都对中国如此快研制出万吨水压机感到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依靠中国当时的科技、工业基础根本研制不出万台水压机。于是猜测是靠苏联的技术援助才造出万吨水压机,殊不知,苏联专家在1958年就全部回国,随后破裂的中苏关系使中国不可能得到任何技术援助。

改革开放后,西方同行到上海重型机器厂参观万吨水压机,当他们了解到中国设计师、工人用各种巧妙方法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万吨水压机经历后,个个是敬佩有加,表示如换成他们,在那种条件下根本造不出万吨水压机。

中国的装备工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在大型复杂装备的研制中肯定会遇到比西方同行更多的技术难题,但只要充挥发挥我们的灵活思维优势,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这些不利因素,创造奇迹。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