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汉斯歧路创立十余年仅涨过一次工资,“店长您快来店里,有一群黑衣人来砸店,要赶我们走!”电话里员工的声音惊慌失措,王路心里一沉,吩咐员工先**,随后就急忙穿上衣服,往金汉斯烤肉北京西直门店里赶。
半夜了,西直门店所在的成铭大厦漆黑寂静,但位于大厦一层的金汉斯烤肉店却灯*通明。驻守在店里的40多名员工站在门前的台阶上,正与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对吵,一位民警努力调解也无济于事。
王路连忙上前表明自己的店长身份。一个自称由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金汉斯集团现实际控股方)委派的人挤上前来,手持一份文件高声向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被开除了!”
“我们只是为了争取合理的薪酬,以及拿回被拖欠的工资才进行**的,但没想到公司竟然单方面解除我们的合同。”王路说,从2013年底开始,他就与北京数名店长、区域经理等一起,多次向霸菱反映北京员工薪酬过低、被拖欠绩效和加班费等问题,但霸菱方面一直没有实际着手解决。员工的不满日积月累,*终在2014年7月**停工**——北京西直门店、方庄店等五家门店被员工自行关闭,**营业。王路也是事后才知道,同**晚上,北京方庄店也收到了这样的一份“半夜文件”。
“对于员工非合理的要求,公司不能接受。”金汉斯一位负责人张岩表示,员工年限工资、加班费都已经根据与员工达成的协议进行处理,社保也按照餐饮业的惯例做出了安排。对于“半夜发文”,她解释是为了把不良影响降到*低,才派负责人带领保安人员,在半夜时分到这些店面处理相关情况。金汉斯总部认为员工自行关店是“蓄意非法阻挠商业活动的行为”,并表示已“将此事移交当地派出所立案处理”。
作为曾经的自助烤肉连锁**、准上市企业的金汉斯,为何突然上演了一出“半夜发文”的罗生门?是作为外资的霸菱管理不善?还是员工在无理取闹?抑或是中国特色的餐饮企业“上市后遗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还得从金汉斯创始人孙立国建立的“股东文化”说起。
股东两个半
作为金汉斯元老级的股东,**曾经非常欣赏孙立国。
孙立国出身东北,做啤酒酿造设备类的工业起家。为人豪爽又有想法,做事踏实肯干又有悟性,有着一种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在他看准了自助烤肉的发展前景之后,很快便聚集了一帮得力干将,一起在哈尔滨开了**家金汉斯烤肉店。
2004年金汉斯的创业班子决定要移师北京、开辟全国战场时,公司加上司机和保洁员一共也才十来个人,连个像样的制度都没有,**是“单靠人就能把事做好”。孙立国身先士卒,凡事亲力亲为:店面装修到现场督战搞得灰头土脸、每家店的仓库存货数据一手掌握……活儿干得比请来的职业经理人还多。
开店稳扎稳打,又赶上了餐饮业上升期,再加上金汉斯*特的精酿啤酒和自助烤肉模式,以及高性价比定位,金汉斯的业绩一路飙升。
不过,高性价比也意味着开店的投入成本高,同时利润较低,资金吃紧。精明的孙立国为公司引入了“两个半”股东。
其中“一个半”股东是管理团队,孙立国要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少总部高管通过对公司投入大额现金入股,成为某个区域的总经理并负责管理,**便是其一;而不少店的店长也可以数万元的较小额资金入股门店,王路等店长便是这类“半”股东。
颇耐人寻味的是,这类“一个半”股东遵循的是江湖协议:多是以公司会议上的口头承诺为基础。区域总经理的入股,部分还可以在门店的工商执照上发现股东名字,店长对门店的小额入股就**建立在信任二字上。
而另外“一个”股东来自全国招募,经过了工商注册,较为正规化。在东北以外扩张时,金汉斯通常会先在当地找一个对当地特别熟悉的合作方,让其成为占据门店49%股权的股东,由他们负责帮忙选址、疏通当地关系等。
确定开店之后,公司会选派一名店长,带着一批熟悉业务流程的“开店班子”到当地领队。合作方不参与管理,但有监督权和人事建议权,相当于金汉斯每个区域的“小老板”,他们自然会尽心尽力监督门店运营。
总的来说,金汉斯的早期发展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全国体系:一边可以快速吸纳资金,在全国扩展门店;另一方面,金汉斯的门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是属于直营,便于管理。“两个半股东”制度正是2003年到2007年间,金汉斯能够在全国迅速扩张,还能快速盈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