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福章从摆地摊开始创业的风雨人生,20年前,怀揣80元*的湖北枣阳人熊福章,凭借**手艺来到襄樊闯世界。20年后,这个靠摆地摊起家的小伙子,凭一项毫不起眼的传统金银维修技艺创建了“熊银匠”品牌,资产过千万。
学艺,更学做人
小时候,熊福章家很穷,他读书的学费是自己挣的——从镇里的冰棒厂批发冰棒沿路叫卖,生意好时还雇了两个同学帮忙。为了能多挣些*,他还从村里的竹器厂收集边料加工成冰棒棍卖给冰棒厂。
有**,熊福章的叔父熊开熙过来串门,正巧看到熊福章在削冰棒棍。侄子满手硬硬的老茧让他心疼了。第二天,叔父将熊福章接到自己家里,郑重地向他展示了挂在墙上的写有“庆美银楼”的金字匾牌。这块匾牌颇有来头——熊家是银匠世家。清朝嘉庆皇帝得知爱妃对银饰情有*钟,遂向全国发出银饰征集令。祖籍江西丰城的银匠熊庆美,仅凭借一支小巧而精美的银凤钗,深得如妃喜欢。美人一笑,龙颜大悦,嘉庆皇帝钦点熊庆美为“宫廷银匠”,专为宫廷制作各类纯银工艺饰品。熊庆美却一直希望自己的手艺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于是,嘉庆皇帝钦派官员为其在汉水江畔的襄阳选址建银楼一座,并御赐“庆美银楼”金字匾牌一块,从此,“庆美银楼”成为当时*负盛名的四大银楼之一。那块匾牌也一直流传了下来……熊福章的叔父熊开熙是熊氏家族手艺的惟一传人。
“你愿意跟我学手艺,继承祖上的传统吗?”叔父和蔼地问他。熊福章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初中毕业后,他跟叔父学做银匠。
从化银、锻打、下料,到*后的焊接、酸洗,手工制作银器有几十道工序,其中*重要的就是精加工,即“雕花”。这是银器做工优劣的关键,雕刻细微处,需极尽锤錾、錾刻、镌镂等之能事,才能显出匠人功力。
熊福章仔细观察叔父做银器的每个步骤,记在心上。可同样步骤做出的银饰品,他做的和叔父做的相差很远。叔父告诉他:“学习银器制作技艺是一个磨练身心的过程,完成一件好的银器往往需要很长的工时,有时是几天,有时甚至要几个月。作为银器制作艺人,不仅需要有能够坚持长时间打磨、雕刻的臂力,更需要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在叔父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严格训练,熊福章渐渐掌握了制作银器的所有工序。
叔父文化程度不高,但做人厚道,实在。周围也有加工金银的同行,但他们在为顾客打金打银时,总是想办法克扣一点金银料,叔父从来不干这样的事,信誉非常好,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熊银匠”。
从那时候起,在熊福章的心里,“熊银匠”这个亲切的称呼,便多了一层含义:它包含了顾客的信任和匠人**的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