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

2012-01-11来源 : 互联网

 今天人们能记住的晚清官员,大概只有李鸿章、曾国藩了和左宗棠了。

不过,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位名叫郭嵩焘的名字,将超过他们三位,成为晚清*值得记住的中国人。

郭嵩焘,大清的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位驻外使节, ****个放眼看世界的人。当年他从英国归来的一席话,曾让李鸿章瞠目结舌!

1818年,出生在湖南湘阴岳阳楼畔。

1835年,郭嵩焘进入岳麓书院读书,与曾国藩、刘蓉等为同窗好友。

1847年,郭嵩焘**题名,与李鸿章、沈葆桢等为同科进士。

郭嵩焘仕途坎坷,先后任上海任松沪粮道和广东巡抚等职,*终官至兵部侍郎(副部长)。

当时的大清可谓内忧外患,口岸有英法两国骚扰(**战争1840年),内陆有太平天国(1850-1863)、捻军和**纷争。郭嵩焘曾力劝曾国蕃、左宗棠组建“湘勇”平定叛乱。结果,曾国藩操练湘军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潘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联手剿灭了捻军,左宗棠则对剿灭**起义居功至伟,三人同为晚清中兴名士。

正是在这段时间,郭嵩焘开始接触了西方人。他亲自考察了百战百胜的洋枪队和英国人管理的海关。英国人管理的海关,正是当时中国*有效率,也*清廉的衙门!1859年2月,他给皇帝上疏,要求清廷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在中国*早的三所外国语学校中,他协办、主办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

在与洋人面对面打交道过程中。郭嵩焘发现洋人并不是那么可怕。相反,他们举止有礼貌,说话讲道理的,办事循约守法。如果不是我们自己妄自尊大,我们完全有和洋人友好相处的可能。如果一味用蛮力,反而会使夷乱加剧。郭嵩焘通过谈判解决了很多外事争端。他甚至还援引国际法,要求英国人协助抓海盗——英国人真的照办了!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请进入>> 

郭嵩焘处理洋务事宜的能力广受赞赏,李鸿章、恭亲王奕等都称他是当时*精通洋务之人。这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1875年2月,英国领事人员马嘉理和5名中国随员在云南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嘉理”事件。即使在今天,外国领事人员被杀也不是小事。当时清廷没有采纳郭嵩焘严惩地方官员以谢罪的建议,反而官官相护,一拖再拖,致使“马嘉理”事件一再升级,*终导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

《中英烟台条约》有一条规定,清廷必须“速派钦差大员到英国”谢过。兵部侍郎(副部长)郭嵩焘这个“*精通洋务”的人,自然成了去英国谢罪的*佳人选!在今天看来,一个国家因为疏漏或者过失,向别个国家表示抗议或者歉意也是国际惯例。但当时清廷从皇帝、官员到百姓,都喜欢看万国来贺,去他国谢罪岂不让老祖宗脸上无光?

既然两国《条约》的内容必须执行,皇帝的决定不能违背,要去英国的郭嵩焘,不幸就成为众矢之的。清廷内部有不少王公大臣与名士还恪守着“天朝上国”的狭隘观念,朝野上下甚至骂郭嵩焘是汉奸!湖南同乡和朋友们纷纷以他为耻,家乡的学生们要烧他家的房子(红卫兵?)。郭嵩焘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写了一副对联来嘲讽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闻讯身心俱疲,七次上书请辞英国之行。慈禧太后这个老太太假意召见,“反复宣慰”,郭嵩焘也就无法再推辞了。等郭嵩焘上了路,清廷立即追加一道命令:完成公务后不必返回,直接留在英国出任公使!郭嵩焘,就这样成了中国历史上**位驻外大使!他的悲剧人生也由此正式开始。

公元1876年1月21日。郭嵩焘一行在英国南安普敦港登陆。郭嵩焘登上南安普顿码头的这一步,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只可惜从万国来贺到郭嵩焘的这一步,是被逼着迈出来的!出发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命郭嵩焘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嵩焘到达英国后,立即抓紧时间把途中和在英国考察见闻逐日详记,几个月后,《使西纪程》一书脱稿,寄回中国呈总理衙门。

身为外国公使,受到一些限制也是正常的。开始的时候,郭嵩焘也是这么想的。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在英国是自由的。学校、工厂、医院,以及沙龙、舞会、歌剧院等,甚至连议会也可以旁听。1877年(光绪三年)5月,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人海军留学生到达英国。在郭嵩焘的安排下,这些留学生一部分被分派至英国舰队中,另一部分则考入了皇家海军学院。这些事情办完了他还纳闷——难道英国人不怕这些学生学成后和英国军队作战?

渐渐的,英国和西方在他面前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郭嵩焘开始走进与东方差异甚大的西洋文明。他甚至得出西洋文明高于中国文明论断。这个结论在今天早已成为共识,100多年前的大清官员能认识到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郭嵩焘在英期间,圆满地处理了喀什噶尔问题、武昌教案和许多商务纠纷。他与英法外交界相处融洽,英国女皇和首相等人对郭嵩焘都给予好评。郭嵩焘还效仿西方礼俗,举行大型茶会,一些场合还携夫人参加。他本人曾被推举为“国际法改进暨编纂协会”第六届年会的大会副主席,被称为“东方人中*有教养者”。

正当郭嵩焘在英国如鱼得水时,后院却着火了:朝野响起了要求对郭嵩焘撤职查办的呼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他的《使西纪程》这本书惹得祸;二是自己的副手刘锡鸿在背后给清廷密报中伤。说起来,在当驻外大使就是汉奸的年代,郭嵩焘的书遭到非议并不奇怪,老说外国这个好那个好,岂不就是卖国?遗憾的是,赴英前,郭嵩焘的身边就被埋下了定时炸弹!由于没有人愿意去当“汉奸”,郭嵩焘两个随从都不好找。总理衙门只好将与郭嵩焘有过节的刘锡鸿定派为副使,着也就等于安排了一出让中国人窝里斗走向世界的好戏!刘锡鸿听到朝廷传来不利于郭嵩焘的消息,立即动手给郭嵩焘罗织罪名进行恶意中伤。连郭嵩焘向外国国君主起立致敬,郭嵩焘考察英国海军时,因为天气寒冷,英国将军给郭嵩焘披了一件大衣御寒等,都成了告密状的内容。不过,这些原本属于一般礼仪和人之常情的东西,传到了国内那些死脑袋瓜子那里,自然也就是大问题了。*终,郭嵩焘的《使西纪程》被清廷申斥毁版,严禁流行。迫于压力,郭嵩焘于1878年8月奏请因病销差。清政府“立即同意”,另派曾纪泽接任。那个刘锡鸿也没捞到好处,也被同时撤职回国。

郭嵩焘做梦也没想到,这次回国,就是回家!从住英大使任上下来,他的一生也就告别政治那辆自行车了。只是,归国后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等着他呢!

1879年5月5日,郭嵩焘乘坐着李鸿章特派的小火轮抵达家乡。家乡的乡绅土老们竟然拒绝让小火轮靠岸。理由似乎很充分——小火轮是洋船,而那里还不是开放口岸。郭嵩焘对此,只有苦笑而已。

自1879年黯然归国后,郭嵩焘一直赋闲家中,无人问津。

英国《泰晤士报》、上海《字林西报》载文称誉郭嵩焘,并盼朝廷起用郭氏。洋务派官员刘坤一等也一再上奏,请召用郭嵩焘,可惜一切都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了!在波澜壮阔的时局动荡大潮面前,他无可奈何地成为观潮者。

做不了官,那就做实业。郭嵩焘,晚年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第三次还直接得到李鸿章的支持,遗憾的是,一切终归化为泡影。

郭嵩焘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一次在和李鸿章的秘密会见中,他斗胆将自己对西方*大的感受凝结成一句话,亲自讲给李鸿章听:

“西洋富强,固不超过矿业轮船火车… …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 …现在谈富强的人把国家大事看作与人民无关的事情,这是很可怕的。官员贪污,盗贼横行,水灾旱灾不断,上下交困,每天都在忧患祸乱。这时轻率地追求富强,只不过浪费金钱… …船舰炮利是*微末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 …议会(上下两院)和互相牵制才是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

李鸿章听了这话,愣了很久,两个人也就再没有说一句话。李鸿章太清楚郭嵩焘的意思了。中国的事情谁都清楚该怎么办,但没有人会真的去想去说去做。两千年儒教已经把这个国家的臣民训练成胆小怕死、墨守成规的怪物,谁先挑头,谁就是牺牲品,徒死无益!郭嵩焘这话如果不是讲给李鸿章,恐怕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而李鸿章听了这话能做什么,也只有沉默!

李鸿章走后,郁郁寡欢的郭嵩焘在一首《戏书小像》诗中叹息道:“学问半通官半显,一生怀抱几曾开?”不过,他相信“流传百代千年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1891年,郭嵩焘逝世,享年73岁。郭嵩焘死后,李鸿章曾请按惯例赐谥立传,也无人搭理。郭嵩焘死后9年正值义和团兴风作浪,还有官员上奏要求开棺鞭戮尸以谢天下。

郭嵩焘的身上,正是一个民族变革的缩影。他用一个人之身,承受着一个民族的伤痛和负累。

郭嵩焘之前,中国历史没有改变,郭嵩焘之后,也没有任何改变!

很多中国人甚至不知道有过一个名字叫郭嵩焘的人!

100多年,我们就这样白白地走过!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