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为长沙每一处历史留下注记

2011-11-22来源 : 互联网

 

人物档案:陈先枢,1945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吉林大学。现为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长沙学院客座教授。多年从事中国经济史和湖南地方史的研究,编著和参与编著《中国广告史》、《湖南茶文化》、《长沙商贸史纲》、《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揽胜》、《湘城访古》、《长沙井文化》、《长沙老建筑》、《**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历史文化丛书》、《1938年长沙大*》、《名寝与名人》等。入选张岱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

■文/本刊记者 曹辉 喻伟铖  摄影/喻伟铖

一本一本地翻着陈先枢的书,作者眼前总是有一个影子在那里浮现。在长沙的千多条老街上,一个略显单瘦的汉子骑着自行车,一条街一条街地寻访着,时而停在一块断碑前,时而又在一个破旧的门楼下张望,间或,眼睛里进了灰尘,他揉一揉。他总是随身带着一部相机、一个本子、一支笔,试图留下这个城市每一丝即将消逝的痕迹……

〉〉〉要让世界了解长沙

新闻天地:您作为地道的长沙人,秉承诗书传家的门风潜心*学,有怎样的求学经历?据资料显示,您学习的是非历史专业,后来又是如何爱上历史研究的呢?特别是怎么会想到要去研究长沙历史?

陈先枢:**了几十年经济工作,工作之余,做些学问。由商品包装学到商品美学,由广告学到经济学,出了10多部书。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把我换到了宣传工作的岗位上,而且是做宣传长沙历史文化的工作。没想到,我竟然重操祖业,干上了也爱上了先高祖陈运溶毕生从事的事业,即收集、整理和出版乡邦文献史籍。数年下来,在宣传部长的主编下,先后策划、编辑、出版并参与写作了《长沙历史文化丛书》(6本)、《中国长沙系列丛书》(7本)《历代名人记长沙文选》、《长沙名胜楹联选》和《**长沙老照片丛书》(4本)等书。

先高祖陈运溶刊刻《湘城访古录》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他为编著此书,专心十载,五易其稿,引用旧籍达400余种,为的是“供輶轩之采问,助词客之披吟;居人而得操土风,流寓而得知湘俗。”100多年后出版《湘城文史丛谈》等书,其目的也不外乎此。当然进步是必然的,那就是弥补晚清的时代缺陷和研究空白,从而更加印证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楚汉名城,潇湘洙泗”、“名人故里,山水名郡”的深刻内涵。

新闻天地: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她的历史,相关的出版物应该比较多了,出版这样的丛书,会不会有重复的地方?为长沙梳理过去历史是一个庞大而有条不紊的系统工程,您做这项工程的初衷是什么?

陈先枢:相关出版物确实有一些。但在我们的丛书之前,介绍长沙历史文化的书籍都是零散的,都是没有系统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长沙史话》这一类的书,都是单薄的小册子,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系统地介绍长沙,特别是像“长沙历史文化”丛书,一套6本,涉及到长沙的政*、经济、文化、教育、城建、民俗等各方面,相当于一本长沙通史。

而当初的想法,是想把长沙宣传出去,不光是让长沙人自己了解长沙、唤起对长沙的热爱,同时也要让别人了解长沙。怎样吸引别人到长沙来,长沙有个得天*厚的条件,就是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凝聚人心的力量之一,也是吸引外乡人在这个城市投资、旅游的重要因素。

新闻天地:这样一个大工程,是怎样启动的呢?

陈先枢:具体启动时间是1995年。当时的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佳明对弘扬长沙的历史文化非常重视,那时把我从商业局调到这里来,就是要我搞这个事。当时的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也很看重弘扬历史文化这个事情,他还给我写过一封信,说“近几年来,长沙文化意识的升温,把我们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笔耕荆棘丛生的土地,继往开来,为新的长沙提供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资料,用历史的*笔撞响长沙历史的钟声,唤起人们对长沙的热爱”。后面的***书记、***书记,谢建辉部长、陈泽珲部长也都重视并坚持这个工作,接力棒在他们手中传递。

〉〉〉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新闻天地:您在查找到长沙历史资料的时候,是否有点大海捞针的感觉?

陈先枢:确实。比如“**长沙老照片”丛书,我们从1996年以后就着手收集老照片,直到1999年才得以出版头两本书。我们跑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去查找关于长沙的历史老照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里关于长沙、湖南的卷宗有7000多个,而且它的目录里并没有注明哪个卷宗里有照片资料,我们只能一个卷宗一个卷宗地找,*终只找到不足100张。

新闻天地:一城一故事,您如何为我们解读这个“长沙”故事的?能为我们讲几个老长沙的故事吗?

陈先枢:我是地道的长沙人,我想整理家乡的历史让后代记住长沙的千年演变,算是对养育我的这片土地的回报吧!至于老长沙的故事非常之多,譬如,我曾听说天心阁北坡下的新辟绿地上拟重现城南书院旧观。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城南书院不在此处。但我查史志,清乾嘉年间,城南书院的确在天心阁下存在过77年之久。

城南书院原是南宋大儒张栻其父张浚在潭州的居所,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建于南门外妙高峰,张栻和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后废为寺。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湖广行省参议吴世忠、湖南提学道陈凤梧曾谋求在妙高峰**城南书院,但此地已被吉藩府所据而未果,直到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长沙府推官翟台才在妙高峰寺下建得学堂5间,万历中复圮。清乾隆十年(公元1740年),杨锡绂任湖南巡抚,下车伊始,杨便赴岳麓书院课试生童,然而前来应试的生童****,问其故,只因长沙城到岳麓书院“中隔湘江,稍遇风涛,士子即畏涉不前”。杨决意将岳麓学院迁移至湘江东岸的城内方便生童就读,恰巧在都正街导得都司衙门空署一所,于是将其改建成书院,因该书院在城之南隅,乃称“城南书院”。此举极得人心,司、道、守、牧各官都捐出养廉银,历一月落成书舍80间,分正谊、生敬、进德、存诚、居业、明道六斋,又仿岳麓御书匾悬之讲堂,岳州知府黄凝道捐建御书楼于书院东南隅,中把朱熹、张栻及有功书院诸先贤,从此天心阁下一片弦诵之声。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巡抚陈宏谋将就读于城南书院的原岳麓诸生复移至岳麓书院,城南书院仅留新生肄业。此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巡抚觉罗敦福、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长沙知府沈廷项、嘉庆十三年(公元1818年)署湖南盐法道善廉,又3次修缮城南书院。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巡抚左辅认为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邻近善化县*,市嚣嘈杂,不利学子静修,于是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复迁至600余年前的创始地妙高峰上。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从此渐渐被长沙市民淡忘,而妙高峰下的城南书院后来终于发展演变成**的湖南第一师范。

〉〉〉名人墓葬是湖湘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新闻天地:在《名寝与名人》这本书里一个有趣的现象,82位名人中,有很多是外市甚至外省籍人士,他们除极少数是逝世于长沙外,大多数是逝世后从外地迁葬长沙的,如张浚、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等等。他们为什么选择魂归长沙?这与中国人传统的“落叶归根”的思想好像有冲突?

陈先枢:这正好说明长沙的吸引力。他们选择葬在长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沙自古就是南方重镇、湖湘首邑。唐末以后,长沙开始逐渐繁荣,特别是到了宋代,长沙已是一个相当繁荣的城市,已不是汉时贾谊来长沙时的那个长沙了。很多人以在长沙工作、学习为荣,官员就算是被贬到长沙,也会对长沙产生深厚的感情。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还提到了潭州,就是今天的长沙。所以,南宋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魂归长沙。二是在历朝民族战争中,长沙总是处于后方,相对较为安全。三是古人讲究“风水”。何凌汉、曾国藩、左宗棠、黄自元等逝世后,他们的后人为其“相地”,看了很多地方,包括他们的老家,但*终还是选择了长沙,他们看中的就是长沙的“风水”。撇开“风水”一说是否科学不说,他们的选择至少说明,长沙的山水是非常好的。

新闻天地:《名寝与名人》里,关于人物介绍的篇幅远大于墓葬的篇幅,这么说,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介绍人物,而墓葬只是一个承载形式?

陈先枢:古墓葬是表现长沙历史文脉的一种方式,它是串连长沙历史的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我们写墓葬,更主要的是写墓主人,以达到弘扬长沙的人文精神、湖湘精神的目的。陈泽珲部长在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长沙名人陵寝之多,名人类别之全,也是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之一……尽管不同的人才群体的政*主张可能迥异,而注重经世致用则是他们的共同之点。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新闻天地:站在这些历史名人墓葬前,有什么感慨?

陈先枢:感慨良多。看到荒败的墓,就会感慨我们这些后人给他们的待遇太差,太不公。像欧阳玄,一代宗师,宋史、金史、辽史都是他一个人修订的,对中国历史作了*大贡献,但他的墓却淹没在荒草当中,被我们遗忘了。

〉〉〉“文夕大*把长沙烧光了”这是借口

新闻天地:刚刚过去的6月进行了全国高考,数**的长沙举行过“高考”吗?

陈先枢:清代湖南“高考”叫乡试,考场在湖南贡院,正门在今中山路百货大楼,左围墙从蔡锷北路,绕教育街,转巡道街,右围墙则在今天的又一村、五堆子、赐闲湖巷。北面围墙则变成了今天的营盘路。如今,在五堆子和赐闲湖,长沙市相关部门筑起了一堵湖南贡院文化墙,其实*原汁原味保留着贡院历史的贡院老墙在省农业厅东面、教育巷口折进去、中医附二医院背后的巡道街中,在这条街道的围墙上,昔日贡院厚实的青砖墙仍然完整保留,厚大的青砖边还嵌有一方石碑,石碑上书:“贡院巡道街宽一丈一尺”。如今已显凋敝的中山路百货大楼前,有一处三角花园,三角花园原为清代湖南“高考”考场——贡院的辕门套所在。本世纪初,中山路三角花园进行改造,为保护石狮不被破坏和遗失,这一具有280余年历史的石狮,被移往岳麓山景区东大门(四医院旁的大门)。

对于长沙老城街巷,清代一系列“高考”祈福活动也在长沙开展,使长沙城增添了风雅的气息。每到三年一届的湖南“高考”,就有船从长沙邻县运来大捆大捆的桂花,寓意“蟾宫折桂”的八月桂花令长沙满世界都是金黄的香味,而在长沙城内也有不少少年,在高声叫卖“桂花糕”,吃了桂花糕,考试可以考出好成绩,寓意步步高升。在农历八月八开考前,文运街等街巷的试馆和旅舍,甚至是居民家,已住满来自全省的士子,高考前除了往南门口西文庙坪晋谒魁星外,他们还喜欢在考试前绕行长沙城,从湘春门进城,经北正街高升门(取步步高升意)、紫东园(取紫气东来意),过文星石桥(取文星高照意)、又一村(寓柳暗花明)到达贡院。

新闻天地:您是怎么看待有关部门所谓的“长沙地面没有值得保护的东西”而对千年古都长沙进行的大拆大建?

陈先枢:“1938年的文夕大*把长沙地面的东西都烧光了”,这是一个借口。任何大*都不可能把地面的东西烧光。为什么这样讲,就是给自己找借口,说长沙地面没有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了,于是可以不保护了。即使1938年后建起的建筑,至今也70多年了,有价值的也应得到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出现过几次拆除古建筑的高潮: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城市里搞私房改造,农村里搞土地改革,拆除了很多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第二次高潮是1958年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第三次是“文革”,破“四旧”。*后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大拆大建的现象。

2000年,我们深入长沙大街小巷去调查寻访,结果令人吃惊,长沙地面竟然还存在着那么多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我们向时任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谢建辉报告,她认真阅读报告后亲自立项,批准我们搞出了三个调查报告:一个是长沙历史文化街区调查报告,一个是长沙历史文化村镇调查报告,还有一个是长沙**历史遗迹调查报告。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诞生就是调查报告出来后的直接效果之一,有关部门看到这个报告后,开始重视太平街,并修改了修建“太平路”的规划,*后正式把太平街列为历史文化街区。编辑/喻伟铖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