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养蚕的起源和发展

2011-10-21来源 : 互联网

 

一、养蚕的起源

湖南古称蛮夷之地,养蚕的起源,历史上记载很少。二千五**前的《山海经》上虽有“衡山其上多桑”①之说,也难以说明有桑定必养蚕。

秦昭王(公元前306年)使白伐楚,略取蛮方,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郡,当今

大人输布一尺,小口二丈,是谓“賨布②”。“賨布”系植物纤维纺织物;不是绢帛之类。

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其中“素纱禅衣,薄如蝉翼”的丝织品,是否是湖南的产

物?马王堆墓的主人是利苍夫人。利苍是汉**派来襄助吴王的“长沙相”③。出土的“薄如蝉翼”的**丝织品,可能是皇帝赏赐的礼物。”

“东汉初,湖南还是地广人稀,*耕水褥的地方,谈不上栽桑养蚕。”

茨充,南阳人,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代卫飒为桂阳(今郴州)令,俗不种桑,无蚕织丝麻之利。充教民益种桑柘 ,养蚕织履,数年之间,大赖其利,今江南知蚕桑织履,皆充之教也④。一千九百五十年前,茨充把河南养蚕技术传入了湘南,至于湘北澧县,为楚国腹地,养蚕开端要早。湘西山峦起伏,交通阻塞,少数民族集居之地,养蚕起源于何时?《湖南省志》记载:“黔阳桑味苦,叶小,分三叉,蚕所不食,(族)取皮(桑)织布,系之于腰,以为带,经纬回环,通不过丈余,名“围布”。湘西南之黔阳在唐名龙标,黔阳出现在宋代以后,这故事不过千余年。如溯源战国前,巴人所活动的黔中北部的黔阳,则此故事应在2500年以前。

1.湘南发展蚕桑的气候条件:古代湘南是一片莽莽原始森林。空气较现在湿润,气温也较现在高。相传北雁南飞,到衡山度岁。气候温暖,水草丰富,到了宋代,仍有象出没,如“离德二年(公元964年)五月,有象至澧阳,安乡等县。”又载:“有象涉江人华容,直过阅阀门”⑤。由于生态环境高温湿润,适于动植物生息繁衍。所以零陵,衡阳,自茨充在郴州创始养蚕之后,直至宋代,持续一千余年,始终是湖南的重要蚕桑区。

2.湖南的农村,至今保留了古代蚕品种,养蚕遗俗,缫丝,制绵工具。

(1)蚕品种:湖南虽属南方,由于**派来的官员,多是北方人,引入的蚕品种,都

是三眠蚕,不是南方四眠蚕。这里有一个旁证:唐末五代,肖结为祁阳县令,有一次正值

农忙插秧之际,州府突然下令祁阳派船去州里参加龙船竞赛,这位县令,不仅扣船不放,还提笔在上司公文上批道:“叶开五片,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⑥?”从这段回话来看,正值插秧时节,蚕到三眠很忙的时候,一定是三眠蚕品种了。在永顺,辰溪,澧县等《县志》上,为载有关于三眠蚕记载:“蚕,蓄者颇多,止一化,三眠。”直到解放初期,滨湖等地,养的都是三眠蚕。湘西也有饲养少量二化性夏蚕的。《辰溪县志》谓:“原蚕、俗名‘三到蚕’但不如春蚕之多。”《沅陵县志》:“原蚕,亦名魏蚕,今以晚叶养之。”泸溪少数民族,均有养二化性夏蚕的习惯。二化性品种,是晚近传入的。

(2)养蚕遗俗:洞庭滨湖的常德,桃源、澧县等《县志》载:“蚕民,每逢正月十

五日,作豆糜(也有作白粥法膏)之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卜群庶。”紫姑即蚕

神,其来由悠久。据《太平御览》载:“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我是蚕神,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这个养蚕祈祷的遗俗,在民间流传千余年。湖南农村还保留着。

(3)蚕架:滨湖蚕农,多用长方形蚕架养蚕。蚕架共设13层,实用10层,每层置芦

席,养蚕于芦席上。空三层,每给桑一层后,则将此层递上(或递下)三层,再喂下层。此种蚕架体型小,不占地方,搬动也方便。据王桢《农书》记述,此种蚕架,系南方蚕具,流传到现在。算得是古老蚕具。

(4)绕丝架:湘西泸溪县,古为五溪蛮地。目前该县合水公社蚕农,还在使用原始绕

丝架缫丝。

据《说文解字》中的“爱”(乱)字,它的篆书作成“爱”,象用两手理丝干“ H”形器之上,“ H”就是原始的绕丝框“笠”,这是古代*简单的理丝工具,但泸溪绕丝架,不是“H”字形,而是半月形,据蒋卧龙同志初步考证:“此工具出现西周中期一段很短的时间,在此期间使用该织工具的人民,由于战争隐居深山之中,少与外界往来,因此保存了下来。而外界很快发展到直接用笸绕丝,废去了“ H”字形架。中周距现在2800年以上,如何传入湖南?可能于西周奴隶社会到中期,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奴隶们成群结队的逃亡。远走到那些辽阔的荒野或幽深的山林之地。如古代苗族居住在黄河流城,汉代到了长江中流洞庭湖一带7。可能这种民族,把原始绕丝架长期保存下来了。

(5)捻丝工具:《辰溪县志》载:“蚕吐丝化蛾,啮茧而去,制其茧为绵,挂绵于

在竿,织为紬,亦名“钓紬”。这是把蛾口茧紬的简述。洞庭湖区蚕农也用此法捻丝织绸,名“捻绸”。解放初期,仍用此法。

捻丝方法:先用草木灰水煮茧脱胶,洗净晒干,疏松为绵,将绵挂在小竹竿先端开叉

处,将纺锤钩住丝绵,用手转纺坠。由于纺坠有重量,向下拉引,丝绵成线向下伸长。当伸长到1一2尺时,将钩取下,把丝线绕入纺锤上,再转动纺锤,反复千百次,捻丝成线,织线成绸。自远古的西汉,均用此法,延续至今已二千余年。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