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长沙汇演

2011-12-06来源 : 互联网

 

“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在长沙举行赴台前的汇报表演,充分展示了湖南少数民族文化与魅力。

欢快的苗族四方鼓舞。

孤*无助的巴列每日登山北望,苦盼被抓去充当壮丁的丈夫——土家族小伙子“咚咚”归来。她削竹成笛,日复一日地呼唤丈夫“咚咚归”,这种竹笛后来便演变为土家族《咚咚喹》。

5日下午,“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在湖南省群艺馆举行赴台前的汇报表演,土家族《咚咚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充分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特魅力。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雷鸣强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各位民间艺术家重视此次活动,精心准备,让更多的台湾民众了解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湖湘文化的地域特色,并在两岸艺术交流中不断学习。

“楚风湘韵——两岸民间乐舞专场演出”是继“湖南民艺民风民俗特展”之后本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的系列活动之一,88名民间艺术家将于6日前往台湾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展演交流活动,把**的技艺通过歌舞及习俗表演出来,展示湖南省苗、侗、瑶、土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湖湘文化的*特魅力。

演出包括苗族鼓舞《四方鼓舞》、苗族歌鼟《担水闹新婚》、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瑶族舞蹈《棕包脑》、桑植名歌《唱支山歌甩过来》、侗族芦笙舞《鱼跃笙歌庆丰收》、土家族《咚咚喹》、民歌《踩瓦泥》、青山唢呐、花瑶《呜哇山歌》、土家族摆手舞《舍巴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

届时,台湾排湾族歌谣及勇士舞、客家北管八音等“非遗”节目也将同场演出。演出共有6场,分别将于12月10日-11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两场;12月17日在台南市新营区文化中心演艺厅演出一场;12月22日在新竹县文化中心演艺厅演出一场;12月25日-26日在高雄市佛光山佛陀纪念馆演出两场。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湖南省人民**与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承办的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是全国*次由单个省份组织的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也是两岸开放交流20多年来赴台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历时近3个月,于2011年11月26日至2012年2月20日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举行。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湘北洞庭文化圈、湘东至湘南的湘江文化圈、湘西北武陵文化圈、湘中梅山文化圈、湘西南雪峰文化圈等五大文化圈,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魅力。截止目前,湖南共有郴州市的“昆曲”、岳阳市的“汩罗江端午习俗”2个“非遗”项目入选***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湘西自*州被***批准命名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非遗”项目99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人;有**“非遗”项目220项,**传承人157人。加上市、县(市)区级“非遗”项目,已经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

“楚风湘韵”专场演出节目介绍

1、苗族鼓舞《迎宾鼓舞》

苗族鼓舞是以鼓为乐器和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州境内。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数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等。四方鼓舞因一鼓四面、四人同打一鼓而得名。气氛热烈喜庆,常用以迎接宾客。表演者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动作舒展大方。

2、苗族歌鼟《担水闹新婚》

多声部苗族歌鼟(ten)是一颗“养在深山久未识”的珍宝,它的音律和音程自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它声部先后进入,多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歌鼟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山歌调、担水歌等。

“担水闹新婚”是靖州“锹里”地区苗族青年举行婚礼的第二天,男方为了打糍粑给新娘带回娘家作为酬谢,在担水过程中所唱的曲调。新娘在“六亲客”和伴娘的陪同下,挑着水桶,唱着“担水歌”缓缓而行,一路上触景生情,随编随唱。

3、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

土家族打溜子是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现存的土家族溜子曲牌约有100余个。

《锦鸡出山》是锦鸡各种生活场景的整合,分为“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凯旋荣归”五个部分。被《纽约时报》称为“风靡全纽约的中国民乐曲”。

4、瑶族棕包脑舞《祈福》

洞口瑶族舞蹈棕包脑是流传于洞口县瑶寨山乡的瑶族习俗舞蹈,因为表演者身披稻草衣,头包棕叶,神奇诡秘而得名。主要歌颂对氏族生存发展有大功绩的英雄,以及他们为了保护自己氏族英勇斗争的精神,表现了瑶民勇敢尚武的斗争精神和祈盼风调雨顺、运道美好的心愿。

舞蹈《祈福》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体现神秘庄严的祭祀。第二部分,是气势宏大的棍舞表演;第三部分,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如意的场景。

5、桑植民歌《唱个山歌甩过来》

桑植民歌是流传于桑植境内所有民歌种类的总称,其内容极为丰富,有山歌、情歌、小调、花灯调、劳动号子、薅草锣鼓调子、革命民歌、仪式歌、挽歌、嫁歌、摇篮曲、三棒鼓、渔鼓、傩腔等。曲调丰富,结构严谨,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特的范例。

主要表演者谷彩花年逾花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当地鼎鼎有名的有着“翻天云”美称的农民女歌手,表演者谷彩花和尚生武均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6、侗族芦笙舞《鱼跃笙歌庆丰收》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又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的娱乐性舞蹈。

《鱼跃笙歌庆丰收》以高亢的芦笙吹奏音乐和粗犷优美的舞姿,生动地描述了侗家人民在鱼塘抢鱼的丰收喜庆场景。舞蹈由传统芦笙踩堂舞步和摸鱼、捞鱼、抢鱼等肢体语言来表现,器乐部分由传统侗族三管芦笙和地筒组成,极具震撼力。

7、土家族咚咚喹《踩瓦泥》

咚咚喹是湘西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簧管气鸣乐器。以径约1厘米的细竹尾为管体,长约10—14厘米,上端留节,于节下削簧凿孔,形成三孔一简音即成。其发音清脆、明快,从摸拟鸟语虫鸣、风泉之声而形成写意性的音乐语汇和它固定的音乐曲牌。有词有曲,可吹可唱,吹唱结合,唱词内容以土家语儿歌为主。

“踩瓦泥”是土家造新居时踩泥制瓦的劳动歌曲,表演者田隆信是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年过七旬老人被誉为“土家族音乐的活灵魂”。

8、青山唢呐《祈丰年》

青山唢呐是一种以唢呐为主奏的吹打乐形式。常用的曲牌有数百*,分为路鼓牌子、宫堂牌子、丝弦牌子、散套牌子和丧葬牌子。青山唢呐音色清脆、柔和,刚柔相济,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闷工子”演奏法是青山桥*有的技法,通过变气法、变指法等演奏技巧,使唢呐音色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表现一种既有悲的韵味、也有喜的情绪,和谐而浑然一体。

9、花瑶呜哇山歌《打起来,唱起来》

呜哇山歌是花瑶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的一种山歌号子,因加衬词“呜哇”而得名,是一种高腔山歌,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润腔方法*特。曲调节奏自由,音调悠长,声音高亢嘹亮,有较长的甩腔,常用瑶语和汉语演唱;歌词结构复杂,讲究节奏和押韵,*具一格,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

10、土家族摆手舞《舍巴乐》

“土家摆手舞”是一种载歌载舞的大型民族文化活动,以祭祖先、求兴旺、庆丰收、祈吉祥为主旨,以娱人娱神为目的,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土家人称“摆手”为“舍巴”,土家“摆手”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了广泛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同时带有浓重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性。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