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风采”薪火相传

2011-10-09来源 : 互联网

10月17日,“梨园乐土国粹佳韵”——纪念徽班进京220周年京剧传承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来自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人再上京城,精彩展示**剧目《水淹七军》,引发京城媒体的广泛关注。明年,我们还将迎来徽班**、京剧**程长庚诞辰200周年。回味徽班进京的梨园胜景,重赴传统戏曲凤凰涅槃的精神旅程。

徽班胜景铭记**

“徽班是博大的,四**的风雨艺程,不拒陈艺,善收新艺,自成一家。 ”省社科院研究员*念孙如此谈起徽班。 “开放精神和民本观念,源于徽班艺人们对各种戏曲艺术的兼收并蓄,而这种兼容的特性*终使之完成了其*立品质的成型。 ”徽班这一名称早在明代中叶就开始流传于世,这与中华文化重心南移,安徽人开始大步走向省外有关。由于明清之际经商且成功的徽州人居多,“徽商”一词渐为确指。徽商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儒贾不分,或者士而兼商。随着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明嘉靖年间,徽州腔、池州腔形成,它们合称为“徽池雅调”,风靡大江南北,徽班从此日益壮大起来。明朝王骥德在《曲律》中曾感叹:“今则石台、太平梨园(指徽班)几同**,苏州(指昆班)不能与角之”,足以说明当时徽班的盛况。明末至清乾隆年间是徽商的**时代,也是徽班的全面繁荣时期。乾隆时期所称的徽班是指以安庆、潜山一带艺人为骨干组织的班社,声腔主要以吹腔、拨子、二黄为主,同时也兼唱昆曲等外来腔调,所以具有南北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赢得了“安庆色艺*优”的美誉。从此,徽班以一个*立的剧种——徽戏扬名**。

乾隆至道光年间,当时京城内戏班演出必有徽班。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当时正是地方戏曲勃兴的时期,徽班在原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基础上,吸收京腔、秦腔在剧目、声腔、表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实自己。同时适应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发挥各班演员的特长,逐渐形成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以擅演武戏取胜,春台指以童伶出色。省戏剧理论家王长安介绍,当年各路名角聚在一起,不同声腔同台互补,异军突起的徽班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随即,被称为“京剧**”的潜山人程长庚博采众长,大胆变革,推动了徽班向京剧的变革。

徽班进京留名史册,徽班向京剧的嬗变促使京腔念白在徽戏中生根,这是一柄“双刃剑”,它使得徽班逐渐融合在京城,减少了省内观众群体,但也使得新中国的徽剧平添了自身的世界影响力。 2006年,我省徽京剧院排演了大型舞台情景剧《徽班春秋》,今年世博会安徽周期间,脱胎于大型徽剧情景剧《徽班春秋》的《徽班进京》每**午在宝钢大舞台上演,展示四大徽班各自的艺术特点,反映出当年进京的宏大场景。

徽调蕴育国粹大戏

抒情委婉,优美动听,这是吹腔;高亢激越,悲怆凄凉,这是拨子。听到深沉浑厚、激越高昂的腔调了吗?那是二黄。“二黄形成之后,一跃成为徽调的主体,后来成为京剧声腔的基础,而且还成为推动京剧从徽班母体中脱胎而出的重要标志。 ”省艺术研究院的徽剧研究专家李泰山说起徽调,娓娓道来。徽班到外地演出时,人们因它来自安徽,唱的是地道的徽调,包括剧目、语音的与众不同以及富有*特的表演风格,徽班发展到多种腔调以致无法尽其所称时,便以徽戏冠之。“从弋阳腔、余姚腔传入徽州、池州,与青阳腔等当地的曲调相结合,形成徽池雅调,然后吸收昆山腔的优美、细腻、华丽、一波三折,再吸收山、陕梆子的高亢激越,形成二簧调,徽调历经数**的嬗变。徽班进京之初,清朝统治尚在兴盛期。 ”省艺术研究院的李泰山认为。在戏曲方面,当时几乎全国大多数的地方剧种都在北京上演过了,戏曲艺术的整体繁荣给京剧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其它的说唱艺术如评书(民间艺人讲故事)、相声(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艺术)、杂曲(民间说唱艺术)也都相当活跃,各个剧种之间、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借鉴和影响,正处在一个交融共享的繁盛期。“四大徽班”进京,在北京这方肥沃的土地上,与来自湖北的汉调相融合,徽汉合流,皮簧并奏,又广泛吸收其它优秀剧种的营养,促成京剧的形成。正是由于徽班有着丰富多彩的声腔曲调和大量题材广阔、情节动人、语言通俗的剧目和*特的武打技巧,演员又多身怀绝技,加之他们善于吸收其它戏曲艺术的表演特长,经过五六十年的衍变,一个*特的戏曲种类——京剧诞生了。

咸丰初年,上海也出现了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古老艺术薪*相传

“从他的唱法可看出《水淹七军》与当下的京剧红生唱腔显然不同,很能引起戏迷对这种淳朴的徽剧曲调的欣赏兴味。 ”***徽剧艺术传承人章其祥此次赴京参加徽班进京220周年纪念活动,赢得了北京票友们对徽剧的兴趣。 “离却了九金八宝莲花帐,耳听得曹营闹嚷嚷。曾破黄巾灭贼党,北平曾把那熊虎伤……”,章其祥曾两度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表演徽剧,而《水淹七军》则是徽剧*有代表性的红生戏。章其祥饰演的关羽,唱做并重,注意运用唱腔和舞蹈塑造关羽形象。 “观书”一场的“吹腔”,他唱得浑厚有力;“观阵”的“拨子”唱得挺拔苍劲。 “在演唱上,他追求徽剧的沉稳古朴之美;在身段上,他讲究功架、造型的美感。 ”观者如此理解重新挖掘整理后成型的徽剧。

半个世纪以来,作为安徽乃至中国第一个徽剧表演专业艺术团体,昨日的省徽剧团、今日徽京剧院,成立抢救、挖掘、搜集了大量的徽班戏曲的珍贵资料,继承、创作、排演了上百个剧目。徽班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成为它能够在当年众多戏曲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而从乡间的野台戏发展而来的京剧观众面非常广,不仅包括达官显贵,还有文人学士、商人、市民、手工业者,京剧由此逐渐成为一种以表演为中心的市民艺术。

“有了忠实票友,才会有民间传唱,才会成为地域文化,才会有利于保护传承,这一连锁反应引起‘徽班后人’的重视。 ”而艺术人才无疑是这一“链锁”上的“钥匙”,为了让青年人学徽剧,唱京剧,代代传承,省徽京剧院在2006年就和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了徽京演员大专班,来自全省各地近40名学员接受为期5年正规而系统的学习,明年7月份毕业到剧院报到。李龙斌说,他一旦找到合适的人选作徒弟,将会把自己的全部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作为省艺术研究所的李泰山也在呼吁社会各界能以更大的力度来保护挖掘徽班文化价值,重现徽班胜景,因为“徽班联系的是安徽的历史,积淀的是安徽文化,反映的是安徽地域民俗、民情,寄托的是安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