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各大行业媒体进行年度大盘点,很多业内企业老总被问了如下的问题:“你认为去年下滑严重的渠道是什么?”
很多人回答是专卖店。
“你认为去年增长*快渠道是什么?”
老总们各抒己见,有说电商,有说工程,有说是建材市场。
KA卖场却基本被忽视了,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一斑。就像是一个中等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突飞猛进的提升,也没有一泻千里的下滑,市场份额被新兴渠道挤压,但仍然是家电市场的中坚力量。
KA卖场,鸡腿or鸡肋?
冰与*的交集
如果你爱一个品牌,带它进KA卖场,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品牌,带它进kA卖场,因为那里是地狱。
KA卖场具有健全的运营体系,成熟的销售模式和良好的品牌效应,有较强的聚客能力,加上网点布局在大中城市相对比较全面,形成相对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品牌在里面具有比较好的销量**。
但同时,门槛高、费用高、结帐周期长、手续繁杂等也是众所周知的弊端,它掌握着谈判筹码的优势,要求供应商产品有自己的优势,组织运作要与之相对接,管理运作要跟着它的指挥棒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KA卖场不好做啊!
2013 年厨卫行业仍然举步维艰,上游地产行业的停滞,使得家电行业缺失了活力,家电下乡的购买力**还未****,近两年劳动力成本也在稳步提升,严重挤压着家电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再加上杂牌盛行,低端市场局势混乱,砍掉KA卖场似乎就成了不少二、三线品牌的**选择,即使是****,也是发力拓展其他新兴渠道。
逆流而上的欧意
年初,欧意总裁方志明在接受行业媒体专访时表示,2013年欧意将会继续加大对KA卖场渠道的投入,“虽然今年市场艰难,但随着***的召开,新一届**必定会在经济政策上作出调整。**在谈到关于重大疾病纳入医保系统的问题上时曾表示,老百姓的养老问题和重大疾病医疗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将会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国的老百姓不是没有能力消费,而是没有信心,不敢消费。
即便是欧美市场,类似的大型卖场还是存在的。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和建材市场发展已经成熟,尽管会分流掉一部分市场,但卖场为谋求生存也在不断调整和转型。除非这种商业模式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了,那么才会**退出市场。但就目前来说,KA卖场还有市场,我们依然会有选择性地进入KA卖场。
所有的经济低谷期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调整期。现在的下滑并不意味着企业就要收缩,今年反而是我们大举进入终端的好机会。”
2013 年,在欧意的终端升级战略中,旗舰店和KA卖场成为了两大核心,优势互补,交错覆盖了一、二、三线市场。相比旗舰店,进驻KA卖场有着类似于“异业联盟” 的强***抱团优势,十分有利于提升欧意形象。尤其是适用于**中的市场,在建立旗舰店的条件还不成熟时,KA卖场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好渠道。
欧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3年,欧意在全国范围内总计进驻了国美、苏宁、湖北工贸等共计百余家连锁门店,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不容忽视的第二集团
在国美、苏宁两强争霸的时候,我们不该忽视很多地方卖场,很多时候它们不显山不露水,却悄然占据了所在区域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以东莞市为例,本地的家电连锁企业“时尚电器”的门店数量达20家,其销售额占比更是超过40%,“美苏”加起来只有25%。
这种“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地方性强势卖场往往在当地运作多年,早已根植在消费者心中,与当地渠道供应商合作紧密,还能深入到国美苏宁难以触及的三线市场。船小好调头,在决策上灵活,国美、苏宁的管理相对规范,但也存在流程繁冗的弊端。
区域强势家电连锁企业,基本不出省,甚至有些不出市。它们看似偏安一隅,其实却是集中资源,深耕细作,和国美苏宁全国撒网比起来,更具竞争力。
在欧意的KA卖场战略中,类似于湖北工贸、辽宁大商、江西四平、珠海泰峰等这样的区域性家电连锁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这正是当下厨卫企业值得借鉴的做法。
2013 年的厨卫行业,正处在触底反弹的关键时期,平衡被打破,创新求变方能胜出。****想要巩固自身地位,进一步拉开差距;二、三线品牌想要抓住机会,实现拐点超车,都离不开对市场各渠道的激烈争夺,KA卖场将在这种局势下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欧意的终端战略已*先进军,未来的厨卫市场之争,必将更加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