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对这个出名的少年天才,大多数人的态度除了仰视、没有人会去深究这话背后到底是怎么个意思。但若换个角度,如果面对的是一群“可能”的天才,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先恐怕都是质疑以及不信任。
这种状况,也出现在对创业者的判断上。当年80后刚出社会时,前辈们给贴上的标签是“不靠谱”。这也体现在对所谓的“80后”创业者群体上。今天在90后踏入社会、并不断有人提出“90后创业者”的概念时,大部分人包括我的态度都是,扯淡吧?
理性的投资人都指出,创业这件事情只适合很少一部分人。基于创业是一件很苦逼、很折磨人、可能拉低生活整体幸福感,确实要告诫一般人“珍惜生命、远离创业”。但对那些不安分的灵魂、跃跃欲试想自己当**的人而言,创业要趁早是否也真的成立?哪怕只是尽早验证自己不适合创业?诡谲的是,我们上一代人中,也有十几岁就迫于生活压力开始创业的,似乎没有人怀疑当时他们为什么就可以?
对未成名的、哪怕是潜在的少年天才,持怀疑态度的做法,很像是对都市传说(UrbanLegend)的态度。比如每个学校都会有鬼故事,但应该没人去求证是否真实存在,而是在将信将疑中选择继续传播。这也像我自己对 90后创业者的态度,其实没有接触过几个90后创业者,就下意识选择不相信他们。
当年的怀疑者们,应该没有没有回头去印证过当时的判断,在今天是否成立。前一段时间和一个创业者聊天,他说:你看当年80后创业者的代表,李想、戴志康都算是成功的了,创业的公司要么卖掉了、要么上市了。“4个人里有2个出来了,算是很高的几率了”。
上周末在参加蓝驰创投(BlueRunVentures)十周年庆典的活动现场,在听90后创业者刘珺怡介绍她自己的公司时,我开始反省自己:以往的判断是否太过主
观、太过无厘头了?
好吧,其实我不太喜欢她的裙子、她的**浪头发,也不太喜欢她说话的声调,但承认一个人实际上并不需要喜欢,对吧?当时我忍不住在想,我20多岁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能做点什么?回忆却定格在,大学三年级我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期间,为了打一个电话着急地手心出汗的窝囊形象上。
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一份才能成长一分。面前的这个小姑娘,却已经在主持一个创业公司了,已经学习着从产品的角度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尽管在公开场合推销自己的公司,还是显得稚嫩和紧张。
当然也有人会说,他们那是胡闹、怎么可能成功?一个反面案例可能就是马佳佳。这个1990年出生的姑娘,已经是90后创业不靠谱的一个代表了。她创办的泡否 (powerful)科技,目前看应该可以算是失败了。这家公司定位于创意****体验商店,但其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三里屯地区的两家实体店,早已经关门大吉。
有人说,马佳佳除了把自己弄成了名人,没做成什么事。这也被认为是90后不靠谱的证明。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泡否的天使投资人,有次聊天时他说:马佳佳才20多岁,谁能说她未来不会真干出点大动静来?泡否的实验,至少验证了互联网时代创业,有效的营销能怎样帮助一个品牌迅速打开市场。而另一个曾经接触过马佳佳的投资人也说,这至少是个聪明姑娘。
有胸、有脑、有勇气实践,趁早创业,90后大概能更痛快地体验创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