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老人曲折创业卖笤帚混成千万富翁

2015-05-27来源 : 互联网

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折腾”史!家里贫困万分时,他卖掉全家的救命口粮,筹本*扎笤帚做小买卖;为村办工厂干活时,别人**挣3块,他却主动要求降薪,**挣9毛;村里给村民分地,他一分地都没要。

他叫李**,目前是禹城一家毛纺厂**。就是凭着这种看似疯狂的“折腾”,他拥有了千万家财。

而如今已68岁的他,依然雄心勃勃,要再“折腾”10年。

-李**创业简历

李**,男,68岁,小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德州市禹城市二十里堡乡李庄村;上世纪50年代辍学,回家种地;1960年至1962年,做生意,倒卖布鞋、指南针等物品;1963年,因担心在**运动中被查处,将家中贵重物品全部以极低价格变卖;1963年至1965年,学习扎笤帚,将家中部分口粮卖掉,购买原料扎笤帚,在禹城集市销售;1965年至1970年,运笤帚到济南销售;1970年至1984年,在李庄笤帚厂做销售员;1984年至1990年,承包李庄笤帚厂,并在济南做土产生意;1990年至2003年,在广东做建材及物流生意;2006年,在禹城创立李氏羊绒纺织有限公司。

眼前的李**,穿着干净平整的深蓝色羊毛衬衫,笔挺的黑色西裤,锃亮的皮鞋,头发虽已稀疏花白,却整整齐齐地梳向脑后,走起路来又快又稳,丝毫不亚于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说话简洁有力,还不时眯着眼,露出略带狡黠的微笑。

这是日前记者在禹城见到的李**。这位年近七旬、清瘦干练的老人,带着这种略带狡黠的微笑,向记者讲述了他40多年来曲折、艰辛而又有趣的创业故事

“投机倒把”

两年“混”成富裕户

1940年,李**出生于德州禹城市二十里堡李庄村。幼年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充满了辛酸苦涩,当时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妹妹,四口人种着三亩地,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十多岁时,因为交不起一年10斤麦子的学费,李**离开呆了5年的小学校园,辍学回家种地。

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生活困难,不少人背井离乡去逃荒,*车站里天天黑压压地挤着要外出谋生的人。**无奈之下规定乘车不用买票。“我当时想,与其在家挨饿,还不如出去见见世面。”李**摇摇头,有些无奈地说起了他开始闯荡的初衷。于是南至南京,北至哈尔滨,国内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这一闯还真闯出些名堂。细心的李**发现,一双布鞋在南京卖1块2,在泰安可以换10斤粮食,每斤粮食在德州又能卖两块*。一只玩具指南针在济南卖1毛7,在泰安却可以换3斤粮票(当时泰安有煤矿,煤矿工人比较富裕,各种票证都挺多),而每斤粮票在济南能卖近3块*。只要一倒腾,一双布鞋能挣十几块*,一只不起眼的小指南针竟也能赚8块多。而对当时的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十来块*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发现了这一奥妙,李**兴奋不已,于是他凑起*,从1960年开始做起了小买卖。

没过多长时间,李**就挣了不少*,家里也富裕了,惹人羡慕的大胶皮车有了,农村想都不敢想的缝纫机也有了。

“装疯卖傻”

疯狂“败”家躲一劫

但好景不长,1963年,禹城地区开始了四清运动(1963年—1966年,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清组织和清经济”。实际上为“文革”的发动作了准备),李**做小买卖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是重点清除对象。**夜里,一位在乡里工作的朋友偷偷跑来告诉他:“乡里已经列出了清理名单,你在里面,马上就要整你了,你快想想办法吧。”李**吓出一身冷汗,“在那个年代,如果在**上被扣上帽子,就没法活了。”李**说。

情急之下,他决定“装疯卖傻”,将家里值*的东西全部廉价卖掉。100多元买回来的缝纫机,2元就处理了,引来不少人抢购。村里人纷纷笑他傻,但也就是因为这样“装疯卖傻”,他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卖粮筹“资”

偷扎笤帚挣“大”*

殷实的家底瞬间化为乌有,李**一家心如刀割。不过李**本人并未气馁,而是想找机会再大干一场。

不久,他盯上了卖笤帚的生意。笤帚家家户户都需要,制作简单成本低,并且当地**对卖笤帚这样的小买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干就干,李**花了一周时间向邻居学习扎笤帚,紧接着在自家院子里挖了个地窖,准备夜里偷偷躲进地窖扎笤帚。问题又来了----他没*买扎笤帚的笤帚苗。李**狠了狠心,想把家里的口粮卖掉。父母一听死活都不同意。那时一家四口人一年只有400斤口粮,根本不够吃。母亲甚至跪在地上求他:“粮食是命根子,千万不能卖啊,卖了咱一家人就没法活了!你不过日子了?”“娘,你放心,我卖一斤粗粮准给你买回两斤细粮来。”李**铁了心,没过两天,他一次卖了100斤粮食,买回400斤笤帚苗。

从此,李**白天给生产队干活,晚上抽空偷偷扎笤帚,接着隔三五天向队里请**假,悄悄地担着一担笤帚,走十来里路到禹城集上叫卖。他还记得第一次卖笤帚,50把笤帚**都卖完了,拿着挣下的*,他兴冲冲地买了10斤小麦回家。母亲看到粮食,气消了一半,不过还是担心地说:“千万别再让人查了。”

好的时候,李**一次卖近100把笤帚,少的时候也能卖一二十把,一把笤帚卖一毛五,除去成本能挣7分*。一个月下来,他竟能挣个七八块*。“那时候一月挣七八块*,在农村可不得了啊。”李**说。

济南卖货

两天三夜不睡觉

时间一长,李**不再满足禹城的小市场,而是盯上了济南的大市场。1965年春的**,他担了一担共100把笤帚,乘*车到了济南。中午开始在大观园附近叫卖,晚上9点就卖光了。李**尝到了甜头,第二次去济南担了两担共300把。每担笤帚有70多公斤,他下*车后根本没法一次担走,就先担一担走二三十步,放到地上,再回头去担另一担。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