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2P征信更适宜在线下近日,某金融企业创始人做客和讯网《对话P2P网贷***》时指出,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可以用线上的业务操作来取得征信的环境,因为中国的征信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分散。
董先生:您好!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近期我们P2P行业不少标榜***的平台开始出现的利率走低的现象,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P2P会就此失去了我们高息的吸引力?
董先生: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看:
**,的确P2P行业整个的收益从以前的平均会有二十几个点,到十五个点以上,现在慢慢的回归一些理性,但是我们看P2P的整体收益还是会在十左右,十左右还是能远远高于国内其它种类的投资产品的收益。
第二,***一定意味着高风险,在我们看来从**范围内你要有持续提供***,又低风险的产品,在我们看来这个资产类别实际上是不支撑的,我们会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而且整体的利率会越来越**理性,深层次的原因是背后没有可以支撑这么***的固定收益类的这些资产。
主持人:我们也看到咱们P2P的现状,现在官方信用体系的缺失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我们的行业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董先生:这是P2P成长的中国式的典型问题,在国外整个信用体系相对会比较健全,像
但是在中国,的确一个正常中国公民的信用数据是分散在很多的机构里面,比如说
我想国家也在大力的推进整个个人征信体系的整合,但是需要一点时间,但是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在这个阶段一是只能是生活去适应它,二是我们需要在业务模式里面做很多的创新。
比如从我公司来讲,我们有很多的客户,我们需要去取得他的授权,拿到央行的征信数据,同时我们需要取得他银行的流水情况,需要从他的整个物业、房产证、还款流水里面取得他的整个居住的证明,或者他物业的一些习惯,我只能用一些相对比较重的模式,来取得各种碎片式的征信数据。
P2P主要补充传统机构的个人消费金融和小企业**业务
主持人:我们也知道*近P2P行业当中,咱们的监管政策的问题也是一直在热议,并且也是即将要落地的情况,*新消息是说,对做担保的平台可能会采用牌照制,而且我们的监管层划定了四条红线,您觉得P2P公司除了这四条红线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方面?
董先生:在我们看来担保这块,如果有机构对它的整个资产提供担保,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接近于金融机构的机构。在金融机构的体系里面,你要**一些东西,你可能需要有相应的这些能力来支撑你这样的**,在这个时候,**或者监管机构要看它是不是能够有足够的支撑来支撑它这样的**。
在我们看来,如果你要提供担保,你的确要接受一些监管,未来P2P行业,在我们看来有可能分类的监管体系会出来,如果你做中介的,你需要充分的披露信息,如果你需要做担保的,你就要接受在担保方面的监管,对你整个资质,对你整个的资本金会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合理的。
对于四条红线以外,在我看来央行在四条红线只是在法律和监管角度提出了一些*底限的要求,在这里面可能还会有一些市场的要求,因为从金融机构来讲它的核心是要控制风险,央行没有,或者监管机构没有明确地说哪些机构要去很好的管控您的风险,但是对金融机构整个市场化的存活来讲,没有管理好风险的机构,我们认为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
在我们看来,P2P作为一个信息中介,你向两端客户提供金融的信息咨询的服务,你需要很好的管控你的风险,你必须要有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能力,把你评估的建议能够很好的**给你的客户,这是这家机构存在的意义。
主持人:刚才您也谈到风险控制的问题,您认为P2P平台的风险控制和传统的银行有什么不同?
董先生:有非常大的不一样,不同类别的金**产要求的整个风险管理能力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银行体系传统上它是做企业业务的,所以这是为什么中国银行体系收益会非常高,**排名前几名的银行都是中国的银行,这是因为中国相对来说间接**会比较高,也就是说银行通过服务企业能够很好的活下来,但是你做企业的风控,做各种各样的风控就有很大的不一样。
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个就是抵押物,传统上面我们做企业我们通常会有抵押物思维,这样它的单笔会比较的大众,也就是它整个组织架构的设计,以及风控能力的设计,会去针对,或者一些大的交易导向,一个超过几千万的标的,值得你做非常深入的尽职调查,会有专人过去,你会查整个企业的历史沿革,你会查整个资产标的的合法性等等,这是由它的资产类别所决定的。
但是P2P简单地说,国家对P2P的定义也非常的清楚,我们是对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有益的、健康的补充,补充在哪一块,我们补充在以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能很好服务的那些个人,消费金融方面,不能很好的服务那些中小企业这些**方面。所以我说P2P是个人对个人,是有益的能够补充道以前缺失的对个人消费,对个人得小微经营等方面的金融需求的补充,因此它风控体系的建立,就是要基于那样的资产类别,那是对个人得资产类别。
对个人的资产类别*核心的是,首先在当前中国大量的P2P,或者***主流的P2P里面业务模式是做信用的,我们基于它的整个征信的数据分析的情况,对风险做出一个评估和定价,然后我们就直接能够提供金融服务。在这块我们不会碰到任何的抵押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数据的依赖,和对数据分析能力的建立,会比银行更加的重视。
银行我哪怕没有看清楚那家企业整个的征信情况怎么样,但是如果我拿了一块价值1亿的地,我贷款他三千万,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在信用贷款里面不是的,信用贷款我们需要看清楚这个人。
在这个上面我可以坦率地说,我们现在基于一个非常刚性的需求,生意的确非常好,在中国你只要举手说我能够借钱给到别人,帮助别人,你永远不愁有人走向你,我需要你的**服务。
但是对于金融机构,或者说对于P2P平台来说,我们的核心能力在于有10个人走到我们这里,我们需要挑出3--4个,或者4--5个借了钱能够还的人。但是基于什么判断它,我们就是要通过它的征信数据,针对它比较好的量化模型来判断他整个风险。
目前中国*合适的还是线下征信模式
主持人:您这个比喻也是非常清晰的。关于征信的话,现在国内主要是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您觉得哪种方式更适合目前P2P的行业?
董先生:就像我说的,中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可以用线上的业务操作来取得征信的环境,因为中国的征信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分散的,然后央行的整个征信数据库也没有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只是非常有限的对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比如部分的小贷公司开放,但是对于P2P整个行业,这个数据库没有开放,更别提其它相应的,我们说房产,就是物业的资料,公安的个人司法方面的资料,税务方面的资料,在线上事实上都是没有办法获取的。
在中国我们认为目前唯一成熟,可以提供对我们风险评估产生直接影响的直接数据的,只有通过线下的模式。但是我们说这只是现状,我们认为国家作非常努力的推整个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整合,我们相信在未来不远的将来,这个会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解决。
另外我们看到互联网上面,尤其这一波互联网浪潮的O2O的形成,消费者或者个人的大量吃穿住行的数据都会在互联网上留有痕迹,这些未来慢慢也能够形成对征信的间接支持,但是它不会一夜之间发生,所以在中国目前认为*合适的还是线下征信的模式。
主持人:我看到咱们的公司在坚持做一个小额分散,但是由此我想会带来一定成本的上升,但是为什么会坚持这样选择呢?
董先生:其实对金融机构,或者是类金融机构来讲,它的成本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它的运营成本,另一部分是它的坏账成本。而且真正决定金融机构效率的,在我们看来是它的整个不良的成本。也就是风险控制好的机构,在长跑里面一定会获得胜利,这是在数量之上会比整个运营成本高很多的一部分成本。
从整个公司的运营策略里面,对我们来说,我们在这个阶段优先是要非常好的,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控制住我们整个资产质量,在这块我们认为目前基于综合整个征信的现状,我们会把这个阶段的整个业务模式做得厚一点,哪怕在运营成本上面多花一点点,但是确保我们能够获取更好的资产质量,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