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究竟是金山还是火坑?

2015-04-12来源 : 互联网

我们说了那么久的互联网、金融;我们知道互联网多么牛逼,金融多么高大上。但是,互联网到底提供了怎样的金融服务模式,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互联网金融究竟是金山还是*坑呢?

一、行业没有未来

关于没有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说实话,这个标题有点噱头。其实都是我书里面的一些内容:互联网金融的几种业态。

到现在为止,我们能看到的大的互联网投资都还是集中在P2P领域里面,非P2P领域*大的可能还是理财销售渠道模式。这两年我自己大概走了两百家左右的平台,只要跟互联网相关的公司我都会去,P2P走的*多,就是因为这个业态是我们现在的主流。

经过对这些平台的观察和了解,我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至今还没有看到有震撼力,有**力和有想象空间的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对,一个都没有。

想起了自己很早之前说的两句话,那时候互联网金融还没有那么*,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依然适用:一是理论大于实践;二是噱头大于实质。

互联网金融VS传统金融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一种技术,一种非常好的技术。而金融这个东西,无非就是投资和借*。用互联网这么好的技术来干一件几千年都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东西,也就是说和传统金融一个维度去竞争,这个时候你们还觉得互联网金融还会有什么前途吗?

我们说的竞争,一定是跨纬度的竞争,这样的竞争那才叫**革命。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出一个东西是和人家不一样,然后无形之中将打垮对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比如说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腾讯也做微博,但是能和新浪微博对抗么,显然不能。这就意味同一领域里面竞争,基本上后来者很难打赢前面的人。但是腾讯还做QQ和**,这就是在不同领域中,做出**性的事情,这就是不同维度的竞争。

所以说,假如互联网金融干着传统金融一样的事情。就比如说现在的P2P领域,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竞争就在同一层面上。也就是说并没有把互联网真正的优势发挥出来。你有了枪,有了大炮以后,还依旧拿着刀跟人家战斗,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P2P跟金融机构的竞争,说到底是在一个体系和一个维度之上的,只能说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会成功。可是再想想,这种*丝就算逆袭了又能怎么样?

这个问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假如P2P要跟银行竞争,你要如何做?如果P2P非要这么来定义的话,他的未来只有两种,要么转型升级成为金融机构,要么淘汰出局。

碰了高息陷阱,放下屠刀也难以成佛

传统创业,假如不幸失败,背着一**债也背不了多少。但是互联网金融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幸失败,你能及时退出还相对较好。但是如果你死活不退强撑着,那么为了维持下去就得不断的借*,不断的高息去揽储。可是互联网金融只要牵扯到高息这个领域以后,那就是一条不归路。

我有这么一个论断:2010年以后,利率超过百分之十五以上,或者说十八以上,基本上就别想活了。为什么呢,利滚利直接就压死你。资产的增幅无法覆盖年化百分之十八以上的收益,为了还*,就要去借更多的*。然后不断的借*,成本不断的叠加,到*后崩盘也只是时间问题。

前几年为什么可以呢,以前是经济形势上行。上行的过程中,资产的增幅可以覆盖那么高的年化收益,一般都能把*还掉。但是现在不行。

所以说,从我们投资的角度上来说,是可行的,可是我们会投不代表这个行业有未来。

你应该为拿了风投的企业默哀

我理解的暴利来自于三个领域。第一种是管制,别人不能玩,我们能玩。这就是管制牌照给的暴利。第二种是你胆子大,你干了一些人家不能干,你也不能干,但是你敢干的事情,像什么走私啊这类的,都能赚大*。第三就是技术,技术形成的短时间内的排他性,只有你能玩,别人玩不了,暴利就能出现了。一旦管制被打掉之后,前两种暴利就会被抹平。

美国是一个极端高利率,普遍低利率。我们是极端低利率,普遍高利率。这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相管制所带来的格局。牌照出来会在多快,明年监管意愿能不能出都是个问题。反正大家现在是且玩且珍惜。

不得不说的另外一个现象:*近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平台拿到了风投,那个平台拿到了风投。我想说的是,拿到风投的企业你应该为他们默哀。这又是为什么呢,据我所知,拿到风投的企业死亡率远远高于没拿到风投的公司。因为拿到风投的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拿到风投的企业百分之九十在将来没多久都会失败的。

拿到风投不一定就是好事情。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我们可能愿意去赌一个概率。不排除这个概率可能代表着未来该企业会有**性崛起,仅此而已。

如果说我们只是为了让他活下去,我们不如投路边的包子铺,成功率都比他高。但是包子铺不一定能赚*。所以我们投互联网平台,哪怕知道他会死也去投他。这个商业模式也许不可行,可是我就要看看,也许未来某一天他就成功了。

关于有没有未来,我个人感觉是,行业无未来,企业有未来,关键在于个体。一般涉及到个体问题,都是如此,成功了就是牛人,失败了就是炮灰。

二、中美互联网金融的差别

中国的P2P和金融机构,本质上来说,没有区别。

但是中国和美国的P2P差别很大,据权威调查和分析,在美国基本不会出现第四家P2P,三家就足已瓜分整个市场格局,少一家没关系,多一家肯定会麻烦。因为P2P在美国就是一个纯平台的概念。

什么是平台,平台就是依靠自我能力去匹配和优化。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吧,我*喜欢的一个例子:婚介所。

在婚介所里,永远是你自己去找喜欢的人。能不能找到,找到以后怎么去做,跟平台没有任何关系,一定是自我能力的优化和匹配。能力强你就可以找到,能力弱点你就可能找不到。就跟在淘宝里面购物一样,你能力好点就可以买到真货,能力弱点就可能买到假货。但是在国内,你可能会发现,自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没用的。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你自己的能力去平台里挑选标的,所有东西都外化为你对某一平台,机构的信任度。这个时候平台和机构的能力决定了你的能力。机构数量会越来越多的,因为机构的能力无法有效的解答统一问题。

凡是以能力为核心的东西都是做不大的。所以说,美国这个模式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平台模式在金融机构里的应用。但是中国呢,更多的还是金融机构。

再残酷的世界,我们也可以活下来

怎样在和金融机构竞争的前提下活下来,或者说活的更好,甚至做得更好,有没有什么切入点,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肯定有,你像美国在拥有八千多家银行的模式下,还有人在做P2P这样的业务,更何况中国呢。我们也看到更多的P2P切入领域,其风险不一定比银行大,也不见得能力就比银行差。所以说,在这样一个领域里面,会有机会,可是机会到底有多大,又有多少人能活下来。

我们每天都在说互联网多么厉害,金融多么高大上,其实这都是废话。关键是到*后你能不能活下来。我们讨论互联网金融打败金融机构又能怎么样呢,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国内,一直有一个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一个成熟的市场里,解决一个问题一定是靠自我能力去处理和优化的。如果你自我能力解决不了该怎么办,去寻求一些专业的机构来帮你解决这样的问题。

美国老百姓很少去做一个存款的事情,但是他会大量的购买各种基金。他会在这个市场里寻求跟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投资。但是中国不一样,在中国,只要手里有点闲*,都会想这么一件事,我要做理财做投资。

但是如果就这样去做理财或者投资,成本会很高。比如你投个几千块,或者万把块*,这样一年也就赚几百块。但是随时会面临着损失的风险。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了,谁谁谁一百万,两百万打水漂了。

无风险意识*可怕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所有的风险都外化为党的执政风险。觉得只要国家还在,投资理财就一定是安全的。我们还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中国是一个非常集中的国家。然后在这个业态里面,每个人都没有风险意识,包括专业机构也是没有。

由于整体体制的原因,这些机构到*后只能来放贷款。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我们整个国家是没有违约的,他没有打破刚性兑付,整个国家不讲违约,这就意味着所有机构都是信贷化的,大家都是信贷机构。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一个去能力。什么叫去能力,就意味着没有风险的时候,你的能力就无用。

或许你的确很有能力,你能在市场上找出相匹配的金融团体。但是老百姓不会认可,他们认为所有的风险都一样。买什么都没关系,只要政策支持,那就毫无问题。这个时候,即使你的财务管理之类做的再强,*后看起来也没什么用。你越研究,越没人跟你玩,而且你的收益越低。

研究一般来说,是能带来价值的,是能驱动价值的。但是我们国家,研究只会提高成本,不带来任何价值。

三、金融创新,游戏而已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们谈金融创新的时候,会发现怎么谈都谈不了,因为他就是个游戏而已。真正的创新来自于制度,规则的改变。金融在过去一百多年来都没有创新,当然这个论断不是我下的,而是保罗·沃尔克下的,前美联储的主席,也就是格林斯潘的前任。他说过去一百年间,唯一的创新就是取款机的发明。

真的是这样,无非就是快着玩,慢着玩,正着玩,反着玩,就是个游戏,仅此而已。所以我们应该探讨的应该是他以什么方式去玩。所以投资角度上来说P2P,我更加愿意去博,亏就亏了嘛,以小博大的事情可以干。但是从金融的角度上来看,的确需要小心。我们*多是将*打水漂了,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是回不了头的。没办法,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哪怕跑路的人。他们为什么要跑路呢,因为回不了头。他一开始想跑路吗,肯定不想。有多少组织一开始就想好骗*的,一开始就这样想的肯定是什么东西都准备好的,老婆小孩全送到国外去。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想干点事,他们觉得自己能干事。但是干到一半的时候发现,好像自己干不了了。自己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能干,这一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干。

监管方案今年不能落地

P2P在目前来说,跟金融机构决策是一致的。但是监管方案提出的时候就出现了挑战,一天谈下来也没有结果。他背后更多的还是一个利益的博弈。我们很多问题不是金融问题,一定是社会问题的外延。大的机构都希望准入,为什么呢,他们已经在那里面玩了,*好不要再有人插进来了,这是大的机构的想法。反之,小机构不希望有准入。

至于监管方案,我个人预断,今年年内出不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监管方案出来总会有人不满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讨论自己的命运,事实上现在命运都不掌握在我们手里,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我们根本就没办法主宰自己。

商业模式决定成败,决定未来

在中国商业模式压根就不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里面。同样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有些可以成功,有些不行呢,他一定是外化为自我经营能力和运营能力,或者还跟自有的资源息息相关。有人给我一份商业计划书,让我保密,那我说你就别给我了,这说明你的团队对自己不够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反过来来说,还是不要投的好。

我从来不关注P2P的商业模式,无论是1.0时代,2.0模式,3.0什么的,因为这个根本不重要。无论你怎么玩,到*后一定是解决一个问题,你怎么样做到把*放出去能收回来。其它都不重要,什么引入担保风险之类的都不是重点。金融的事情没有那么玄乎,其实就两件事,放*,投*。

强调一下,我只关注这个团队是不是能在运营过程中表现出相当强的执行力。我觉得这个比商业模式更加重要。

互联网金融应该表现为互联网提供的一种不一样的金融服务的模式。这个时候叫互联网金融是有意义的,如果仅仅是提供跟传统金融一样的作用和模式,那么再提互联网金融就会没什么意义。所以我自己的观点就是目前我还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就是运用互联网,干了金融这回事。一定是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时候,你对传统金融机构不再形成依赖。其实不是互联网直接作用的,而是通过改变方式催生的一些东西处理,是这些东西扮演了一些角色。就跟现在我们不再去邮政局寄信了,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

说金融服务于实体都是在扯淡

我们说金融要服务于实体,这就是在扯淡。金融从来就不是服务实体的,假设金融服务实体的话,你会发现实体根本就容纳不了那么多*,回到*后都只是数字。如果我们让金融上的*都回到实体,实体必然大幅度上涨,根本容纳不下那么多*。金融就是找一个地方,自己玩自己的,不要对实体造成比较大的伤害,尽可能的有助于实体解决一些问题。它本身离开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金融就是在大工业革命发展以后,设定的游戏规则。

这样一个市场,我称他为金融信贷化的必然结局。我们没说这个东西不对,不好。因为我们一旦把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去再去看,依旧会有很多问题的。我们会有利率市场化等等,我们会发现其实问题一样会有,只不过问题外化为别的形式而已。金融这么发达的美国一样会在08年出现信贷危机。

所以说,某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是没有好和坏之分,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该如何玩游戏。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