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煤矿的会留下一堆煤矸石,开电厂的自然会产出大量粉煤灰,数字产业也不例外,凡是以数字技术为加工手段的企业,就难免形成大量的“次生数据”。这些数据究竟是资源还是垃圾,是**还是包袱,全看经营者如何对待它们。在大数据成为人人争说的热门话题的时候,我们来重新考察一个来自文化产业的例证——雅昌文化集团的商业模式演变之路,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在次生数据中**的精彩案例。
一个印刷业者的数字化探索
从毕开始的印刷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产业,在这个行业中,那些掌握着核心技术的“师傅”们很是吃香,企业的**都会格外地敬重他们,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决定着印刷产品质量的好坏,也就间接地决定着企业的命运。雅昌文化集团的创始人万捷,曾经就是*出色的印刷“师傅”之一。早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的万捷曾任职于具有着日资背景的深圳美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并且被日方选派去日本研习彩色印刷技术,学得一手好手艺。凭着自身的技术能力,万捷于1993年创办了雅昌彩色印刷公司。
雅昌彩色印刷公司成立之初,万捷就体现出对印刷行业的不同理解。在只有20几名员工,200平方米厂房,只能提供制版服务的时候,他就坚持认为,“印刷业就是服务业”,“客户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做到,不仅让客户满意,而且让客户感动”。基于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自信,万捷把雅昌公司定位于**的彩色艺术印刷,要做国内*好的印刷公司,而且确实做到了。由雅昌印制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和《西夏文物》先后荣膺有印刷界“奥斯卡”之誉的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其中《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更被评选为德国莱比锡“世界*美丽的书”****金奖,其他各种奖项数不胜数。
但是,万捷仍然不感到满足,甚至还有些懊恼,特别是对自己因此而受益匪浅的“师傅”主导型行业现状不满。他不无偏激地说:“不管多么大的印刷企业,只是大作坊小作坊的区别,都是小工厂放大了来做”因此,他在还不能确认信息化能够给雅昌带来什么的时候,就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并且是要用IT业的管理模式来改造印刷业。他说:“雅昌引进了IT业的管理模式能改变多少现在还不好说,但是我相信一定会改变。”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包括心理准备和客观条件的准备。某**,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的万捷对着一本已经让客户满意的画册制完版后的打样稿,喊来总经理王岩劈头盖脑就是一顿猛批,指出了一大堆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责令王岩马上重来。返工的过程让王岩体会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来”,而是可以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修正问题,要比**次做版简单快捷得多。这一经历让雅昌人“发现”,那些印刷完之后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保存在电脑中的高质量的图片有了新的用途——何不帮客户把这些图片资料管理起来,以备重印或者再版时重复利用?就是这一简单的动机,成了“雅昌艺术网”诞生的前身,奠定了雅昌从一个印刷厂到文化集团的蜕变,那些原来被视为包袱的,占着电脑大量存储空间的图片数据资料,为雅昌**了*大的**。这看似偶然的“发现”又与万捷的“客户想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到做到”的经营理念,与万捷不顾是否能够带来实际收益都要坚持引进IT技术和IT业管理模式有着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