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扫走的叶子,北京紫竹院公园南边的竹林深处有十几棵排队而立、身材高大的银杏树,每到秋天那里就会变成一片黄色,令人兴奋,于是,这片不大的银杏树林成了紫竹院的一景。
今年,这里又是秋到、叶黄、人聚,一阵风起,透亮的银杏叶漫天飞舞、满地金黄,景美如画,人们纷纷举起照相机。就在人们陶醉在这浓浓的秋意之中时,忽然传来“唰、唰”一下一下、不紧不慢的扫地声,一位公园的清洁工抡着一把大扫帚开始清扫小路上的叶子。“咳,别扫啊!多美的景儿啊,都让你给毁啦。”有人喊道,众人纷纷上前制止。清洁工没有停下,一边扫一边说:“去跟俺**说去,**让扫的。说是今天上面来检查工作,路上不干净要扣分。”看着那美丽的秋色被一扫帚一扫帚地抹去,没有人不惋惜,“你们懂不懂什么叫自然的美呀?你们这是在破坏公园的环境。”清洁工还是不紧不慢地扫着,“俺咋不懂,可是公园有制度,地不扫要扣分,扣了分就要扣俺的奖金。” “唰、唰”人们的兴致随着叶子被扫没了,大家都收起照相机离开了。
此情此景,着实令人困惑。为了公园的美,的确需要订立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可制度的执行怎么又反过来破坏了公园的美呢?
老子说,“道法自然”。搞管理工作要寻求一种“管理之道”,其目的是要让事物的发展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但为什么现在很多管理工作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呢?管得越多,麻烦越多。比如,我们希望每一位社会公民热爱劳动,积极为社会做贡献,但当员工进入企业后,被告知要严格实施科学严谨的绩效考核办法,干多少活儿拿多少*。于是,劳动进入了交易的轨道,发自员工内心的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精神就成了虚假的东西。
管理有时会转化为管理者的个人爱好,他们把制度作为自己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有些管理者拿着权力就像小孩儿手里拿着的小棍儿,不到处敲打敲打就难受。随心所欲地订立制度,有事没事就开个会,动不动就训一训下级,这样的管理能不偏离管理之道吗?
你也许会认为,“扫叶子”这件事是一个特例,其实这种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事情本来是怎样的呢?就这件事来说,制度可谓有害。为了公园管理工作的考核,有关方面不得不订立一些制度,而制度就是要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正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去开展管理,却背离了自然规律。搞管理的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现在我们订立下的这些“规矩”所形成的“方圆”是我们想要的吗?而人们在动脑筋管人的时候,却往往违背了做事的逻辑。
我真不明白,在企业中,是制度服务于企业,还是企业服务于制度?听上去道理很简单,其实细细回忆一下,你的企业中有多少工作是跟着制度转的,使工作被制度束缚、被制度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