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商业案例的原罪

2014-11-21来源 : 互联网

企业管理商业案例的原罪,自从商业案例分析自哈佛商学院**风靡**后,细心的我们会发现许许多多案例看上去是冲突的:为什么这样做成功了,那样做也成功了,*要紧的是,轮到我自己做的时候就不行了呢?譬如,关于公司在艰难时期裁不裁人,案例库中就有着两个典型的例子:

1930年代的松下公司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一度陷入经营困境,公司有关部门提出了裁人的建议。松下先生认为,不能让员工成为经营风险的牺牲品,要与员工风雨同舟,*终没有批准裁员的计划。受到感动的员工们千方百计为公司推销产品,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另一个案例发生在十五年前的日产公司。当时的日产已经连续26年下滑,被雷诺收购后,卡洛斯·戈恩发表了复兴计划:3年内裁员2.1万人,关闭5家工厂。他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很快扭亏为盈。

裁员只是众多管理问题中的一个,面对这么多的管理难题,似乎都不是“华山一条道”,那究竟该听谁的好?答案是:谁都不要听。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相同境况的企业,因此也不存在应对同一管理难题的标准答案。

商业案例的存在和快速发展其实顺应了当下社会的一个迫切要求,就是强调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即结果A是由什么导致的?执行行动B会有结果A吗?然而,事实上,经验由复杂的、随机的、部分可观察的过程产生的事件流构成。人们在根据组织经验做推断时,非常容易把结果(特别是有利结果)归因于组织的行动,而实际上,大的经济或**环境、很多其他的不可控因素也许对结果做出了*大贡献。许多实践活动的因果关系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事件的执行者或者旁观者都容易陷入自己构建的逻辑框架中,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这带来了商业案例的“原罪”。

**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曾经指出,商业案例的作者有内在的冲动,即想办法使经验转化成一种详尽到足以让人感兴趣、简单到足以让人理解、可信到足以让人接受的形式,这使得作者往往“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生成“核心诉求”。作者们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强调一个主题,正如上文中**个案例是要强调“善待员工”,而第二个案例要强调“精简组织”。因此,在写作时,往往会过多关注或是围绕其核心诉求展开叙述,而非面面俱到,能带给读者启发,但也会使读者误入歧途、陷入片面。

那如何才能使这些商业案例效用*大化呢?

*先是要找完整的案例读。信息时代下充斥着许多所谓的商业案例,但良莠不齐,很多案例的作者像个半仙儿,仿佛读完这个案例你就能解决各种麻烦的问题,经常写一些半寓言式的商业故事。一个完整的商业案例至少应该遵循5W1H规则,这些要素能够勾画出案例的背景轮廓,避免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

第二是要批判着读。很多的故事都有两面性,比如说,一位飞行员差点与另外一架飞机相撞,这次经历可以看成一次失败、一个警告,警告着飞行员的操作方式非常危险,也可以看成一次成功、一个指标,表明飞行员避免相撞的技术非常**。同理,好的商业案例都是具有启发性质的,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公司采用这种办法很有效果?如果用到我们公司会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约束条件?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加关键更加核心的原因没有被挖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