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老牌钢企转型钢铁业务占比30%

2014-11-19来源 : 互联网

德国**钢企转型钢铁业务占比30%,蒂森克虏伯集团现任董事会主席海里希·赫辛根博士(Heinrich Hiesinger)是一个狠角色。1992年,他离开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助教的职位加入西门子,2007年成为董事会董事,2008年被任命为西门子工业部*席执行官。2010年,他加入蒂森克虏伯集团董事会,主持集团的转型和改革,短短三年就让这家德国钢铁*头扭亏为盈。

今年54岁的赫辛根一头白发修剪得精干利落,正如他回答提问的风格:逻辑清晰,切中要害。即便有着非常紧凑的时间表,赫辛根依然坚持阅读每一封员工发给CEO@thyssenkrupp的邮件。“位置越高,就越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许多事。”赫辛根笑谈,“比如从德国到中国的航班上可以有十几个小时看邮件。”

在这样的行事风格下,他**着蒂森克虏伯进行**战略调整。

战略调整

蒂森克虏伯的转型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当时,蒂森克虏伯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材料技术进步,以及新兴市场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完成城镇化,人们需要比钢铁更轻、也更结实的新型材料,未来对钢铁的需求将逐步缩减。鉴于此,蒂森克虏伯开始进行战略调整,缩减钢铁业务单元,扩展材料、机械零部件等领域。而当时,钢铁市场依然兴盛,尤其在中国。2011年,蒂森克虏伯出售了四分之一的业务,目前,钢铁业务只占到其整体业务的30%。

赫辛根深信,技术技能、工程上的支持以及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机械零部件业务是未来更有潜力的业务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蒂森克虏伯在常州开设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的原因。此外,“电梯技术业务、工业解决方案业务都非常有发展潜能。工业解决方案中,蒂森克虏伯会为例如水泥厂、化肥厂打造完整的解决方案,更加**地设计工厂。”赫辛根表示。

除了调整业务结构,蒂森克虏伯还制定了宏大的成本削减计划。2012年赫辛根宣布,集团期望在2013年到2015年这3年降低成本23亿欧元。

事实上,他做到了。

2013年,蒂森克虏伯削减成本6亿欧元,2014年前9个月已经削减了7.5亿欧元,2015年的目标是8.5亿欧元。为了实现目标,蒂森克虏伯削减了35%的职能部门,总部的员工数量也减少了20%。董事会只有4人,业务单元负责人的**岗位也精简了一半。各个业务单元都启动了降低成本的项目。而过去3年中,蒂森克虏伯对研发的投入增加了38%。

这样的改革并不容易,尤其赫辛根还是个“外来者”。但赫辛根并不这样看:“正因为我是外来者,改革才显得更容易,因为没有人会觉得我对哪个部门或层级有失偏颇。”

3年过去了,蒂森克虏伯所有的业务单元和业务模块全部实现**。过去的3个月中,连本来亏损的巴西钢厂也转亏为盈。2014财年前九个月,蒂森克虏伯实现净利润2.43亿欧元,而去年同期则净亏损5.27亿欧元。2014年8月,蒂森克虏伯董事会小幅调高了2013/2014财年的业绩预期:调整后息税前利润预期较去年增长一倍(去年同期为5.86亿欧元)。

对蒂森克虏伯而言,转型的步伐不会停止。“在现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没有人能把所有的预定目标都实现了,但我觉得我们一路走来还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我们还将加快转型,将蒂森克虏伯由一家钢铁企业转型成一家多元化的工程和工业集团。”赫辛根说,“市场一直在变,技术也一直在变,改革永远没有结束的**。”

在中国加速扩张

蒂森克虏伯共有六大业务单元,其中五大业务单元目前已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过去的三个财年,蒂森克虏伯已经在华投资超过4亿欧元用于兴建生产基地,2013/14财年,其在中国区总销售额预计将达25亿欧元,较上年增长16%。目前,蒂森克虏伯在中国拥有二十多家生产基地,中国已经成为除德国本土以外*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在中国的业务中,有两大业务单元是投资**:电梯技术业务单元和机械零部件业务单元。在投入中国的4亿多欧元中,超过3亿是投给机械零部件的,主要是汽车零部件。仅过去两年,蒂森克虏伯有5家机械零部件新厂先后投产,投资额约3.4亿欧元。

11月4日,蒂森克虏伯发动机系统(常州)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这家位于江苏省的发动机系统生产基地投资4000万欧元,将为中国汽车市场生产发动机缸盖罩盖模块总成,预计年产量100万套,员工达200人,主要服务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位于沪宁杭经济圈的汽车企业。其与上海大众合作研发的完整的缸盖罩盖总成是一种创新产品,模块可以直接安装在发动机组上,省去了其他的装配步骤。它的重量也比原先的产品减轻了30%,降低了油耗。

这是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第11家机械零部件工厂,也是第8家汽车零部件工厂。此外,蒂森克虏伯在中国还设有一家钢板涂层工厂。

标签: 产经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