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最美县委大院”

2013-12-05来源 : 互联网

近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特别系列报道《县委大院》,对省内一些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沿用至今的破旧、古朴的县委大院进行报道。无论是网站媒体还是网民群众,“县委大院”都获得了*广泛、*热烈的“喝彩”。这些县委大院有的甚至寒酸破落,但是老百姓是打心底喜欢,他们觉得熟悉、亲切,去这种地方办事,安心、放心。

县委大院,是地方**的“指挥所”、“调度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据地”、“大本营”。报道中的这些大院,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日益改善的百姓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更与一些地方动辄花几千万甚至上亿*资,把**大楼打造成地标式豪华建筑有天壤之别,让人们眼前一亮、心头一暖,也因此被老百姓誉为“*美县委大院”。可以说,“*美县委大院”称誉背后,是几代**党人为民之情、勤俭之德、忧乐之心的结晶,凝结着老百姓对党和**发自肺腑的信任和信赖。县委院子越老,党委**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越高、分量越重、形象越美;办公楼房虽旧,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却永不过时、历久弥新、真正*美。(中国**党新闻网闫妍)

另据长沙晚报报道:湖南“蜗居县委”走红网络 多个县市在简陋大院办公

近日,一个个湖南老县委大院在网络上爆红,成为中国启动改革仍需艰苦奋斗的*好注脚。前不久,湖南卫视推出“县委大院”系列报道,多家媒体予以转载,许多网友微博转发、评论。许多网友认为,简朴的县委大院体现当地执政为民的理念:把钱用到民生和发展上,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百姓。

蓝山县 三栋小楼挤着七八个单位

在永州市蓝山县,一座礼堂、一栋头顶蓝色雨棚的小楼、一栋土得掉渣的平房组成了县委大院。这群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中途翻修过几次,花费不多。现在,县委、县**、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妇联等七八个单位都在里面办公。

当地干部说,县委并非没钱搬家。可每年喊搬,都没搬成,不是没钱,而是总有更重要的事儿把它比了下去。现任蓝山县委书记2008年到任时正赶上冰雪灾害,许多乡镇办公室变成危房,钱就投到下面改善基层条件了。

绥宁县 六七个人共用一间办公室

邵阳市绥宁县城被大山包裹着,开车一刻钟就能逛完。岁月像巫水河一样流逝,县委大院还是那栋大院。三幢上世纪50年代建起的苏式办公楼和几栋砖房,挤着十来个单位,六七个人一间房,几百人用一个公厕。

2008年前一任县长离任时在财政上给绥宁县留了2000万元,准备用来盖办公楼。但第二年6月,绥宁暴发特大山洪地质灾害,基础设施损毁,山里的大量民房被泥石流吞没,数百户村民无家可归。绥宁财力有限,原本打算修院子的钱,县里一直没舍得动。大灾当前,这2000万立刻变成了“救命钱”,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

茶陵县 县委书记在仓库住了11年

株洲市茶陵县的县委大院已有60多年历史,只经历过两次小整修,周围绿树成荫,被称作“湘东*美办公楼”。1965年5月21日,千里寻故地,重上井冈山的毛主席在这栋小楼的第25号房留宿了一个晚上。

刘年德老人1976年来到这里做通信员,他印象*深的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委领导们常常十天半个月才回来一次,而且来去匆匆。“他们都下去了,晚上也很少回来,一般有事开会才回办公楼。”

县委大院的老职工们还记得,当时老书记一家八口人,在三个废旧小仓库房间里一住就是11年。县委办担心这样不体面,准备了7000元,希望在院子里盖几间像样一点的房,但书记坚决不同意。

标签: 湖南美县大院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