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服饰的变迁

2011-10-19来源 : 互联网

建国前,体力劳动者一般穿对襟短上衣、大腰大裤管裤子。老年劳动妇女穿长裙。极少数男性劳动者冬季穿长袍。衣服颜色深重,多为蓝、黑色。非体力劳动者,男子春秋冬三季穿长袍,夏季穿长裤、短上衣,但出门会客仍穿长褂。上学的青少年多穿学生装。女子多穿大襟短上衣、大腰大裤管裤子,极少数人穿旗袍。衣服质料悬殊很大,农民和市民多穿粗纱土布,富有的人穿细布、丝绸、皮毛。建国后服装变化较大。

50年代,城乡人民多穿对襟(男)或大襟(女)便服,长袍大褂基本绝迹;干部、学生多着中山装,戴“八角帽";**装开始流行。“*****"期间,男性大多穿蓝、灰色干部服,女性穿**装;青年学生穿绿军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装款式新颖多样,中山装、**装、学生装、便服、青年服、西装、喇叭裤、牛仔裤、滑雪衫、羽绒服、连衣裙、超短裙,紧身衣……****。衣服质料普遍提高,化纤织物成为大众化的衣料,穿毛料丝绸服装的日渐增多。

鞋帽

清末民初,男子春秋多戴红顶黑色小帽,冬季多戴毡帽;老年男子为了挡风御寒,冬季多戴自制棉帽或老头帽(俗称“马虎帽")。30年代大礼帽一度盛行。中、青年妇女无戴帽习惯。老年妇女冬季有戴绒质平顶帽或自制的布帽,少数有用丝质包头布包头的。到了80年代,帽子种类增多,式样美观新颖,帽子不仅能夏遮阳,冬保暖,并且能起装饰作用,因而戴帽子的人越来越多。

建国前,农民终年忙于田间操作,很少穿鞋;到了冬季,天寒地冻,*多只是穿上1双自家制做的布鞋。城市居民一般穿自制的布鞋,雨雪天穿油鞋(用桐油涂过的布鞋),富有的人穿皮鞋、胶鞋、布胶鞋。现时,农民在田间操作都穿布胶鞋、塑料凉鞋,闲时穿皮鞋的也不少见。城市中,除少数老年人穿布鞋外,绝大多数人都穿旅游鞋、皮鞋、牛津鞋,等等。

长辈去世,儿孙的鞋上要蒙白。蒙白多少,视血缘亲疏而定。儿子、媳妇及未出嫁的女儿满鞋蒙白。孙子、孙媳及未出嫁的孙女半鞋蒙白,曾孙辈鞋头蒙白,并于白布上钉一小块红布。出嫁的女儿、女婿、侄辈、侄孙辈则又有区别。如父母有一人存在,儿、媳蒙鞋,须是1只光口、1只毛口;如父母双亡,则2只鞋都蒙成光口,意为孝穿光了。蒙鞋穿到“五七"(习惯一七扣**,实际是1个月),一律换穿白鞋。白鞋穿满3年,换穿1双灰色白口鞋,然后才穿黑鞋。穿3年白鞋的,只有子女儿媳,其他晚辈穿白时间,则视亲疏而定。穿孝期间,儿子戴的帽子上要缀一圈白布,外衣领换成白布,儿媳要系扎白头绳。解放后,此俗基本废除,长辈去世,儿孙等人一般只戴一个时期的黑纱。

*饰 城乡妇女喜戴*饰。农村妇女多戴耳环、耳坠、针、簪、手镯、戒指等银质*饰。城市妇女多戴金银质的耳环、戒指、项练等等。建国后戴*饰的人渐次减少,“*****"中几乎绝迹,80年代中期日渐增多,且有部分人戴上金质戒指。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