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做什么**?曹中良1997年应征入伍,在南海舰队服役期间,光荣入党。去年初,曹中良拿着仅有的2万元退役士兵补偿金,开始了他的自谋职业。
先后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一番快餐行情考察后,当年5月,他东借西凑30万元,招兵买马13名员工,在黄石港区沈家营街树起了济美快餐社的匾牌,开始了快餐配送业务。
生意开张了,他既当**又当员工,既当采购又当送货郎,个中甘苦自知。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奋力打拼,2006年当年,济美快餐社创产值60余万元,利润达6万余元。
曹中良梦想着把他的济美快餐社做大做强,在全市各城区开设分店,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快餐,为下岗职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曹中良说,自主创业有一种满足感,更给了自己一个体现价值的舞台。
案例二:
刘金财身残志不残
刘金财不到1.7米的个头,貌不惊人,但举手投足间却显露出军人特有的气质和精干。
1987年,他应征入伍,多次被评为先进军人、**士兵、****党员。1998年在南沙执行任务时,右前臂被炸致残,被评为五级伤残军人。
2001年,刘金财从部队回到地方。拿着伤残保险补助金和转业费2万余元,开始着手筹办汽车修理厂。创业之路充满艰辛。**次创业因条件不成熟,亏损了4万多元。
刘金财并没有气馁。他一边开着麻木谋生,一边广交的士司机朋友开辟客源。第二年,生意再度开张时,一举扭亏。接着,他又投资15万元用于黑木耳养殖。目前他的黑木耳养殖年收入10余万元。去年上半年,他又承包了家乡几亩荒山,40余亩水库,建立鸡、鸭、鱼一条龙养殖基地。
刘金财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身残志不残,照样可以成为搏击商海的好汉。
案例三:
张德东3年创下千万元**
今年37岁的张德东,1992年入伍,2003年退役。
退伍后,张德东决定利用在部队所学的技术,回家乡随州创业。2004年上半年,随州市曾都区运通玄武岩公司的牌子挂了起来,张德东担任总经理。公司主要生产高速公路上的路面材料。
张德东认为,经商和带兵打仗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只要选准“进攻”方向,不怕吃苦,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创业迄今,张德东时常穿上工作服,进车间干活,有时还干到深夜。
张德东深知,要使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质量是关键。他对产品的每一道工序都亲自把关,不合格的要求重新返工。由于技术质量过硬,产品投入市场后,很受交通部门的欢迎,打进了省内的多条高速公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德东的公司年产值过6000万元,年纳税60多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
案例四:
傅进军1998年从部队回到家乡,先后在村委会当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连长、连续两年每月工资400元。2000年年底,他辞掉村委会工作,开始从事桶装水配送行业,在几年桶装水配送过程中,他不断摸索、学习同行的经验。在南汇开业服务中心的支持帮助下,终于在
2005年6月,开办了一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取名上海盈口润饮用水有限公司。同年的9月份取得了全国工业生产许可证,成为了一家真正的食品生产企业。
然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以及资金的不足,曾一度将傅进军推向了失败边缘,为此他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把责任明确到岗到人,定期检查,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赢得客户的信任。公司在注重质量的同时,也注重企业形象,先后注册了盈口润、爽口润、凉口润商标,为企业在市场上立足和积累产业资本打下了扎实基础。公司从一开始拥有十几家客户,发展到拥有浦东、闵行、奉贤所有城镇以及浦西部分地区,共计200多家客户。全年产值60万桶,销售额近300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25人。
2007年10月,傅进军成功创立了上海鹿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瓜果、蔬菜、粮油种植销售,生猪、禽类养殖等项目,并注册了“一品千寿”商标。在2008年、2009年的销售季节里,不仅合作社内的产品销售一空,还帮助合作社外的农户销售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