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势和企业的应对,*近一段时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一些企业感觉很困难。看得见的原因是**经济环境不好、外部需求萎缩,这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实际上,中国经济本身也在出现一些重大阶段性变化,这个变化的影响可能大于**环境。
中国经济已经连续高增长了30多年。1979~2009年,GDP年均增速为10%。30多年10%的高增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是什么因素支撑了高增长?这种高增长能否维持?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1.30多年高速增长的支撑因素,主要是赶超阶段的后发因素
中国经济能够高速增长30多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支撑因素:
**,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和环境成本。长期以来,低的人工成本是我们传统优势,我们的环境成本相当部分没有计入生产成本之中,因为污染没有*理。低的要素成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一是我们的企业有低成本优势,竞争力很强;二是对外资吸引力大,跨国公司是**配置资源,必然要选择在成本*低的地方生产,外资来投资建厂,当地就有GDP、就业、税收。
第二,高储蓄率。这是华人的特点,中国人不愿意借债,无债一身轻,储蓄倾向很强。即使在美国,储蓄率很低的地方,华人也是有*的。中国的储蓄率在改革初期就超过30%,以后一直超过40%。这个特点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储蓄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第三,国外有技术来源。仅有资本是不行的,资本需要和技术结合,才能形成产业。前些年,我国技术起点很低,需要的技术都是国外成熟技术、甚至是已过时的技术,买技术相对容易。能很方便地引进国外技术,我们自己根本不用研发,有了引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就形成投资和产业非常快速的发展。
第四,国内市场大。我们从短缺经济起步,以前许多商品还是凭票的,随着群众收入的增长,一个消费热点接着一个消费热点,市场是现成的,基础设施方面也有大量有回报的投资机会。一个*大的国内市场,可以把企业培育得很大,国内市场的竞争对企业也是锻炼;当国内市场饱和后,企业可以转向外向型发展,并依托成本优势实现海外扩张。
上述四个因素中,除高储蓄率之外,其他都是穷的因素,或者说是经济发展处于赶超阶段的后发因素。四个因素结合在一起,恰恰构成了一个制造业发展的条件,所以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不是偶然的。
2.我国主导产业的发展轨迹
这30多年,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循环都是这样的:收入提高、市场形成;国内储蓄与国外技术结合形成投资及产业;依托广大的国内市场,企业发展得很大;国内市场饱和之后,企业开始外向型发展,利用成本优势占领**市场。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情况:
**波,1979~1984年,我国的主导产业是轻纺工业。以前很多日用消费品都是凭票的。改革开放之后,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城市涨工资,群众的收入提高,但当时有*买不到东西,说明市场形成了。所以,1979~1984年是我国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期间,我国轻工业每年增长12.8%,重工业每年增长7.1%。1984年前后,中国市场日用消费品短缺开始消除,轻纺工业国内市场饱和,开始外向型发展,利用低成本优势占领**市场,把韩国、台湾、香港的同行业企业都挤出了市场,使中国成为轻纺工业出口大国。
第二波,1985~1990年,日用消费品需求满足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家电市场开始形成。所以,这段时间是中国家电产业大发展的**时期。彩电、冰箱、洗衣机都以10倍以上速度增长,需要的技术全部是引进的,当时引进了100多条彩电生产线、几十条冰箱生产线。到1990年代初,国内家电市场饱和,城镇普及率已经较高,农村市场还跟不上。国内市场饱和后,中国的家电企业开始外向型发展,使中国成为家电出口大国。因此,从1991年开始,欧盟正式对中国的彩电实施反倾销措施。
第三波,1990~2000年,基础设施产业群。进入1990年代后,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分散化,汽车、住房市场还没有形成。但当时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突出,交通通信紧张、能源原材料紧张,这种瓶颈为多个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所以整个1990年代是中国基础设施发展*快的时期,通信热、电厂热、港口热、公路热,带动了机械、石化、电子、原材料、建筑、建材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以通信产业为例,以前我们装电话很难,从1990~2000年,我国的长话交换机容量增长34倍,局用交换机容量增长14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了2700多倍,技术全部是引进的。到2000年左右,国内通信市场开始饱和,华为、中兴等企业开始海外发展,并在**市场中取得了很高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