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管理知识再看日式管理

2014-11-16来源 : 互联网

*亏、股价下跌、信用评级被下调,接踵而至的坏消息使日本制造企业走下神坛,那些曾被奉为圭臬的日本式管理秘诀,也渐渐少人提起。

日本制造业真的衰落了吗?迄今为止,日本的材料技术、半导体技术,仍在**范围**;日本的化工、钢铁工业,以及重型装备制造业,仍然源源不断地从发展中国家汲取利润,日本的电信公司,被认为是“世界上*屈一指”的通信公司之一。

王石曾为自己的书作序说:“万科不成功都难,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之处,大部分人还无法理性地摆脱历史因素导致的情绪化而选择对其视而不见,但万科已经走在了前面。”

提到日本,很多中国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内心是纠结的。因为我们与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度,有着纠缠不清的历史渊源,有着相去不远的血*刀兵,也有着连续不断的现实冲突,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与纠结,让我们并没有**打开朝东的这扇窗户,而经常是半遮半掩,甚至有时还会焊上钢筋防护网。我们对于东边的这个近邻的了解,甚至还不如对地球的另一面那么充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经有过一段“学习日本”的热潮,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学习丰田生产方式,也有企业开始尝试学习日本的综合商社,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国人的注意力被“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美景所吸引,我们就只是跟着欧美走了,或者说仅仅跟着美国这一个“老师”学了。关于日本这个东邻的企业管理特色,多数人除了还记得一个“5S”,对其他都感觉很隔膜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跟随着“美国老师”亦步亦趋,但“学习成绩”似乎不太理想,于是我们的管理学者就开始指责中国的企业家缺乏战略远见,没有原汁原味的学到“美国老师”的经营管理思想;企业家则抱怨在中国找不到美国那样的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因此管理水平跟不上;管理者则埋怨我们的员工队伍素质不够高,还有人归结为中国文化不行,只有把中国文化连根拔除,才能学会“纯正”的美式企业管理。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在中国企业中,中国传统文化几乎被我们消除殆尽,读过MBA的管理者也**稀缺,多数**读过不止一次EMBA班,美国的管理咨询公司在中国也*得盆满钵满,我们的管理期刊上每篇文章也言必称哈佛,但中国企业似乎就是一群不争气的学生,仍然没有变成“纯正”的美国企业。这时候我们又开始抱怨环境,抱怨没有人家那样的市场秩序、人家那样的技术创新能力。

即便有朝一日我们终于能够“毕业”,我们是否就一定能够“就业”?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资本、我们的自然资源,这些条件能够跟美国一模一样吗?在截然不同的资源禀赋之下,我们照着“老师”的方法去做,能够获得同样的绩效吗?即便我们的企业具备了美国跨国企业在海外开疆拓土的能力,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军事后盾来**中国企业的市场与海外资产安全。即便有再**的“老师”,又怎么**不会出现“邯郸学步”、“南橘北枳”的情形呢?

三十多年,足够让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读完博士后,而我们努力学习的结果不是越来越明白企业该怎么做,而是越来越不知道路在何方。我们的管理学者、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管理者,很多人都感觉越来越迷茫。

我们再看看比中国更早开始学习西方的日本,他们似乎并没有去追求“纯正”的西方化、美国化,不是一心一意要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在学习别人的同时并没有丢弃自己已有的战略资产,而是致力于发挥自己的所长,致力于融会贯通,致力于培育自己的杂交优势:

——他们学习福特的流水线,却**了举世闻名的“丰田生产方式”,取得了令他们的“老师”都惊叹不已的业绩,让美国人津津乐道“精益管理”。

——他们学习西方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并不抛弃自己的财团与综合商社,并没有把原生态的企业当成“落后生产力”加以淘汰,没有急于“腾笼换鸟”引进外资。世界上持续存在200年以上的企业有5586家,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日本。在日本,创业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有32家、200年以上的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有5万家。

——他们建立资本市场与产业体系,但并没有克隆老师的做法,而是让财团+综合商社充当着日本企业的投资者和指导者,把日本中小企业变成“父母双全”的企业,让他们既容易获取资本,又轻松获取订单,还能得到管理方面的指导。

——他们进军海外市场,但并不依靠规模*大的跨国公司强势侵入,而是以综合商社为平台,从贸易入手,带领产业群体渗透到不同国家;以财团对外国企业占比不高的投资为手段,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情报网络。如今,“海外日本”已经成为其重要经济支柱,海外净资产达到253万亿日元,约合3.19万亿美元,连续21年保持世界*位。更神奇的是,这样的海外**却并没有引起他国的抵制,即便在中国很多人号召抵制日货,也不知道该抵制什么。而我们在铁矿石市场、在南海石油等博弈中,也不得不跟日本这个隐形的对手较量。

他们学习西方管理知识,却不放弃“终身雇佣制”、“企业办社会”等让我们视为管理弊端而加以革除的东西,以至于日本企业“从外面看是资本主义,从里面看是社会主义”,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很小,员工超级稳定。他们甚至把这种“弊端”转化成为自己的优势,让以企业为家的思想植根于员工的潜意识之中,使得加班都变成了员工的自觉的行为;依靠稳定的员工队伍所形成的技术积累、能力构筑方面的竞争优势,弥补了在突破性创新方面的不足,甚至成为美国也不得不依赖的高端制造大国。

相比之下,我们的学习态度似乎出了问题。早在1983年1月,袁宝华同志就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以推动我国企业界对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的创新,我们要拨开迷雾、走出困境,仍然需要坚持这一方针。

标签: 企业管理

渝ICP备2024022750号-1

Copyright©2004-2024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上台九悟酒销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