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梵高式画家昨展遗作

2011-10-17来源 : 互联网

昨天上午,省博物院新馆张灯结彩,迎来开馆后*个画展——“黄绍京捐赠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界、青海省美术界和我省美术界人士闻立鹏、杨澧、蒲国昌、王利峰、张松、王仁华、张小祥等,以及黄绍京亲属、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此次画展由安徽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院主办,《黄绍京捐赠作品选》画册同时*发。

本报发现“梵高式画家”

黄绍京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院油画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会员。他曾在青海高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晚年迁居合肥。黄绍京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孜孜于油画艺术的创作和探索,成就斐然。黄绍京先生的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作品涉及题材广泛,包含了人物肖像、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建设场景、艺术设计等多个方面。上世纪80年代起,黄绍京将“矛盾空间”理论运用于油画创作中,由感性转向理性,佳作迭出。

很长时间以来,黄绍京的作品很少进入公众视野,被宣传和展示。仅有1987年为青海西宁宾馆创作的*幅油画《高原情》、《佛幻》,1995年为合肥*车站创作的油画作品《旭日黄山》等是那一时期少数几幅公开展示的作品。今年3月,本报*家刊发新闻《合肥也发现梵高式画家》,介绍黄绍京的绘画艺术和坎坷际遇,以及黄绍京夫人郭鸿玲捐赠画家遗作的意愿,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其后,本报又连续刊发追踪报道,“黄绍京热”持续升温。*终,黄绍京523件遗作由其夫人郭鸿玲无偿捐赠,为省博物院**收藏。

**力挺“梵高式画家”

在开幕式后的“黄绍京作品研讨会”上,与会画家、学者踊跃发言,高度评价黄绍京的画格、人品。

闻立鹏:我要感谢黄绍京

我国**画家、**美院教授、原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闻立鹏,是黄绍京就读**美院时的同班同学。他称黄绍京为“学者性之上的思想性画家”,认为黄绍京的“矛盾空间”艺术非常现代,非常超前。

闻立鹏是闻一多之子,他以父亲为原型创作的《红烛颂》,刻画了一位集学者风度与战士宁死不屈精神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油画。闻立鹏昨天透露,《红烛颂》中“红烛”的意象,就来源于黄绍京。“当时我到青海画画,去黄绍京的画室参观。那时青海很落后,经常停电,他在画室里点了很多蜡烛,很好看。我那时正在构思《红烛颂》,但脑海里只有文学的意象,正是这些蜡烛给了我绘画的意象。我真得感谢黄绍京!”

蒲国昌:我要向范曾放一炮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导、教授蒲国昌表示,黄绍京现象在美术史上有很多先例——生前不被承认,身后引起轰动。梵高就是一例。他分析,黄绍京是位从现实主义向观念性绘画转变的画家,他擅长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场面并置,引起观众深刻的理性思考。如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画作中,将中山陵和开国大典并置,产生了一个为什么要并置的追问,达成一种观念性的结论——新中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这幅多年前的画作,恰恰符合今天的历史评价,体现了画家对社会对历史深刻的思考。

蒲国昌说,“黄绍京让我们看到:一个画家的艺术价值,是他整个生命和灵魂的投入,而不是献媚和讨好。在这里我要对范曾放一炮。范曾的作品具有市场价值,但不具备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这个现象应引起警觉。其实范曾的作品在国外并没有什么地位,只有日本的几个画廊捧过他。把他当成国宝,是艺术的悲哀。”

王利峰:他把油画带进了青海

黄绍京的“矛盾空间”艺术,在二维的平面上存在着不同视觉空间的并存结构,十分耐人寻味。**画家、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美院党委书记杨澧说,黄绍京的“矛盾空间”与外国画家的“矛盾空间”不同,外国画家的“矛盾空间”创造出多层虚拟的空间,给人以幻境的感觉;而黄绍京引进“矛盾空间”画法,产生了历史画的效果,画面中出现的类似金属齿轮或汽车轮胎的符号,成为他画作的*特语言,让观众产生历史感和沧桑感。

青海美协主席王利峰是黄绍京的学生。他表示,是黄绍京把油画带进了青海,为青海培养了第一批油画人才。黄绍京为人热情、真诚、透明,是位有责任感的老师,也是位有创新意识的画家。

张松:老合肥写生很亲切

安徽省美协主席张松认为,黄绍京先生绘画功底十分扎实,同时也是位有个性的创新型画家,他的“矛盾空间”艺术,把抽象与具象、冷色调与暖色调并置,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冲撞和共鸣。画家反映上个世纪50年代老北京和上世纪70、80年代合肥风物的一批写生作品,非常精彩,非常亲切。张松说:“通过这批作品,我们能够看到那个时代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非常感谢省博物院,感谢他们为安徽美术界收藏了一批好作品。”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