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海,一个与**接轨的**城市竟然没有一个全国**的企业家,这是为什么?
三十年间,上海为什么没有出――哪怕一名全国闻名的企业家?这是一个很让上海人尴尬的话题。所谓企业家精神是由2个元素构成的,一是自由的精神,二是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哪块土地容易长企业家,只要看这两条就可以了。
传统:从地缘系谱上找基因
王石跟我说过两次家谱的事儿。
一是关于取舍。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王石放弃自己该得的40%股份。他说,“我查了家谱30多代,我祖籍是安徽,追溯到湖北、江西,全是农民出身。农民要突然有*了干什么?三件事:修椅子坟、娶小老婆、**……”
二是关于传承。2004年深秋,我和王石在杭州对坐闲谈。王石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父亲是行政官员,我的母亲是锡伯族妇女,我也没有受过商业训练,那么,我以及我们这代人的企业家基因是从哪里继承的?”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促成了我写《激荡三十年》、《跌荡一**――中国企业1870-1977》的宏大企业史计划。
所谓传统,传是“传承”,统是“道统”。
说到中国企业家阶层的传统,就要从传承和道统分开来说:这个阶层是从哪里来的,因何具备了现在的特征,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价值观。系谱云云,关乎的是传承。
说到传承,又有两个梳理的方向,一是家族系谱,一是地缘系谱。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企业家绝大多数没有家族传承。*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企业家阶层曾经**断脉。1955年10月,***在《农业合作社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明确提出要让资本主义马上“绝种”。他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两个多月后,全国的私营工商企业全部完成了****改造,用当时的说法是,“跑步进入****”。从那时到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民营企业。状况的改变始于改革开放,从事私营工商活动的人,先是被称为个体户、万元户,到1987年才重新出现了“企业家”这个名词。
在1980年代,从事创业的人,绝大多数是社会边缘人士,如农民(鲁冠球)、城市失业人员(年广久)、大学落榜青年(刘永行兄弟)、复员军人(王石)、**企业精简下岗工人,甚至刑满释放人员(牟其中)等等。他们无法进入稳定的**企业、**机关或军队,因而被“逼”上了发财的道路。1992年之后,开始有中底层的官员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下海(如自称为“92派”的陈东升、冯仑等人)。在互联网经济兴起后,则又有一大群知识青年创业。这些人全数是白手起家,而且在家族历史上,没有商业世家的传承。极少数的例外,如荣毅仁家族是一个仅见的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