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个名段,这段爱情传说可以说在湖南是家喻户晓的。
备受关注的大型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预演3月1日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大剧场拉开了帷幕。加入了魔术、摇滚、街舞等流行元素的《新刘海砍樵》****了花鼓戏的传统模式,也冲击了人们的想象。演出结束后,众说纷纭。
“这次步子迈得很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感受让人震撼。”文化厅相关**如是说。省花鼓戏剧院80多岁的老艺术家钟宜淳观后激动得赋诗一*:“声光舞台放异彩,唱做念舞展艺才。血汗浇出丰硕果,奇葩一朵绽舞台。”观众普遍反映:“好看!有意思!”更有观众感慨:“歌美,舞美,人美,布景美,灯光美,舞台美,爱情美,好一个神仙世界!”
毋庸置疑,音乐剧《新刘海砍樵》的预演取得了成功。然而,在鲜花和掌声簇拥下,作为湖南刘海砍樵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刘海砍樵》艺术总监,张力功仍保持着足够的冷静。在他看来,《新刘海砍樵》离他设想的目标依然还有一段很艰辛的路要走,他肩上的担子并没有变轻松。
传承不是“克隆”
谈到音乐剧《新刘海砍樵》的创作初衷,张力功一语中的:“我不想让传承变为‘克隆’。如果年轻演员仅仅是照搬过去传统戏曲的老一套,那么《刘海砍樵》的路会越走越窄。”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在戏曲领域曾经揽获了无数奖杯,并深受老一辈戏迷的喜爱。然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它如今却面临着观众缺失和舞台局限的窘境。
“时代在进步,观众群体日益年轻化。传统戏曲的节奏缓慢,古腔古调多,一句台词长到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还在哼唱,追求快节奏的年轻人谁能耐得住性子看完演出?”无疑,年轻群体的缺失限制了《刘海砍樵》的广泛流传,若不采取措施,这个昔日的名剧也将遭遇“失传”的厄运。
“如何让‘**’重回舞台,让观众都爱看,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张力功说。
“传承固然很重要,但形式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走进市场,接受检验,才能深入老百姓心里。音乐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各种艺术元素都能糅合进去。我们这些创作人员一直琢磨着,想把《刘海砍樵》打造成一部音乐剧,并将摇滚、魔术、街舞等流行元素糅入其中,使其变得通俗、时尚,让观众都爱看,让《刘海砍樵》广为流传。”
在这条思路的引导下,才有了今天的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樵》。
创新不能“忘本”
唱摇滚的弥勒佛、跳街舞的蛤蟆精、玩魔术的狐仙、对唱情歌的刘大哥胡大姐……《新刘海砍樵》中的人物增添了时尚感,拉进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有**疑,这还是原来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吗?
然而,担忧很快就消除了。当刘大哥胡大姐在舞台上唱比古调时,台下的观众都默契地在台下哼唱:“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胡大姐——呃~ 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嗬嗬……”为了突出原花鼓戏的精髓,比古调在《新刘海砍樵》一共出现了两次。
“创新不能‘忘本’。人物都在,剧情不变,比古调也保留着,除了表演形式的变化,这仍是观众所熟悉的《刘海砍樵》。”张力功说,“*初,我们还尝试着用“交响”的形式来表现《刘海砍樵》,而没有加入花鼓戏的音乐元素。但事后发现,没有“花鼓戏”的根基,整个故事就失去了其灵魂和原有的韵味。在接下来的调整修改中,我们会加入更多的花鼓戏音乐元素,展现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音乐。”
打造“湖南名片”
如果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湖南花鼓戏打入的一支强心针。那么,省委、省**拨出的1000多万元专项经费则是为其传承、创新和发展送来的雪中之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花鼓戏重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将拥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强的生命力。
“预演后,我们收获了喜悦,也看到了不足。我相信,时间和努力会让《新刘海砍樵》更加精彩。”在张力功看来,《新刘海砍樵》就是一张具有湖湘特色和艺术含量的湖南旅游文化名片,他的目标是让其立足湖南,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潇湘评论:《新刘海砍樵》既结合了湖南花鼓戏的韵味,还添加了一些时尚元素。在《新刘海砍樵》中刘海和胡秀英共谱了一曲忠贞爱情之歌,体现了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的精神。欲知更多资讯请关注**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