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校师生论剑“国学复兴”——第八次印象读书会在湖大法学院

2011-10-18来源 : 互联网

6月19日上午九点,湖南高校印象读书会年度第八次活动暨《大汉印象》高校发布仪式在湖南大学法学院楼道林馆内如期举行。法学院“道林寺**”一贯致力于国学探讨、交流和传播。由倡导儒家**的当代中国**法学家、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先生亲自倡导,本次活动由印象读书会与该**联合主办。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长沙市内多所高校教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学生共计三十余人冒雨前来。湖南商学院李湘树教授,湖南高校印象读书会会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张天杰博士,《印象》杂志主编、印象网总编枕戈以及“道林寺**”负责人、湖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张和刚出席了本次读书会,并作了**论述。当今国民经济迅速崛起与传统文化传承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差,已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近年来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力推及部分学者努力,国学热成了当今的一大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国学、认识国学?国学在当代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围绕本期活动主题“怎样读国学”,展开了激烈而愉快的探讨和交流。活动开始,四位嘉宾分别就本期主题先后进行了个人观点阐述。李教授作为*位发言的嘉宾,抛出了“道德救国、祸害无穷”的观点,并结合日前发生的***孔子塑像搬迁事件指出了“难以扶正”的国学在当代的尴尬境遇,并认为中国儒家尤其是其中的“礼”成了中国漫漫封建社会的枷锁。他还说,国学中很多一部分好的东西在民间,尽管不够系统、显得零散,比如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画,在正统观念里都是被边缘化的。针对李教授的这一观点,素来推崇国学的枕戈发表了不同看法。他以自己早期喜爱唐诗宋词、中期推崇西方哲学,后来逐渐重新发现和推崇中华传统文化的个人经历,说明了国学的极大魅力。针对李教授对“礼”的看法,他认为我们不应以此偏识,忽略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及其哲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与世俱进、通变求新的内在动力。他以国学**《老子》中的开篇之语“道可道,非常道”为例,说明了中国哲学不求“永恒”而求“变易”这一问题上的先见,他认为西方哲学直到尼采抛出“上帝死了”的惊人之语后,才舍弃了“永恒真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主义形成了解构。他同时强调,在这么一个倡导“儒家**”的湖**学院举行这样的辩论,本身说明了儒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它自身生生变易的精神。张博士则紧扣主题,向大家推介了读国学的方法。然而在方法这个问题上,他却*先表明,读国学书方法的**点却是没有方法,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方法,应该是自己的、**的、**性的。其次,提出“道、学、术”结合的读书方法的重要性,“道”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学道”是一个修身的过程,相关的书应该少量而精读;“学”则强调广博的学识,应该大量而泛读,人在学校应该有一段时间是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的;“术”则更多强调个性化的特殊技能,应该精读与泛读结合。再次,他强调读国学一定要注重逻辑和思辨,并向与会人员推荐了一些中西哲学**,他认为“读出好来”比去挑剔更重要,并应该结合身心体验和学识去理解,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最后,他详细阐述了读书一定要有自己的做笔记的符号系统等等。张和刚的发言则倾向于当前局势下国学的继承和传播。他*先抛出了两个问题:很多人都说自己喜欢国学,我们对国学有多少了解?我们对国学的现状有多少关注?他结合孟子之言“善养吾浩然之气”说,当今之世,正气不足,很多人都缺乏文化自信心,有道者极少,所以应该回到国学。他认为,我们应该将分散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气场,把优秀的文化传播开来。嘉宾发言之后,与会的多数人员纷纷举手,或发表个人看法或提出不同意见。其中毕业于湖南警察学院而今在湖南社会主义学院致力于国学传播的姚锦,讲述了自己不堪公务员系统内少谈文化、庸俗成风、缺乏个人思想追求的现状,故而退身遍访佛教、传统艺术家等各类国学人士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国学的热爱。一位来自中南林科大的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西方哲学、政治学知识,对国学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质疑,并由此引发了一轮激烈而颇有看点的争论。最后,本次活动在全体与会成员合影留念中宣告完美结束。尽管活动持续近三个小时,但与会成员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并表示将在印象网以及今后的活动中继续交流。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